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创新社会治理 播撒法治阳光
——我市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走笔
不久前,赣州市第二垃圾处理场选址赣县王母渡镇枫树村旁,村民担心会环境污染表示反对。
市肿瘤医院工会主席谢英荃及市果业局柑橘研究所所长赖小华等人虽然在市中心城区上班,但籍贯或出生地是赣县王母渡镇,在当地有威望、说话有分量。矛盾发生后,他们火速赶到枫树村处置突发事件。
谢英荃耐心对村里老人们讲:“这个项目经过专家评审论证,采用国内先进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大家不要误会,更不要反应过度。”他耐心做工作,人群逐渐被疏散劝离。
组建市县两级原籍干部维稳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人缘、地缘、亲缘的“三缘”优势,赋予他们政策法律宣传员、维护稳定信息员、矛盾纠纷化解员、社会管理服务员、涉稳事件处置员的“五员”职责,是我市探索建立就地维稳新模式的有效做法。
2012年5月起,我市组建了19支原籍干部队伍,790多名领导干部按照籍贯或出生地,分别编入自己原籍地的维稳队伍,负责做好原籍地维稳工作。各县(市、区)3万多名原籍干部比照这个原则,分别编入乡镇、村居的381支维稳队伍。
“有些村干部作风简单粗暴,处理问题时,只是一味地要求我们遵守、顺从,既不听取我们的诉求,也不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原籍干部就不同,他们政策水平高,为民办实事,是我们的身边人,我们愿意向他们说掏心窝的话。”原籍干部的做法让村民们心服口服。
经过两年探索和实践,赣州连续实现了“五个没有发生”目标,即没有发生影响国家安全和全市形象的政治事件,没有发生有影响的非正常上访事件,没有发生突发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群死群伤事故,没有发生恶性案件和极端事件。这其中,原籍干部协助事发地政府处理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人民安居乐业,以强化服务管理为抓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社会治理科学化、规范化。在全省率先打造监所改造与安置帮教“无缝对接”平台,全市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立社区矫正人员“六统一”( 统一接收、统一建档、统一分派、统一巡查、统一奖惩、统一宣告)机制,得到司法部和省综治委的充分肯定;建立“综治牵头组织、部门协同配合、财政全额保障、乡村监督管理、家庭主动参与”的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有奖监护机制,得到中央综治办的肯定;探索建立了全省第一所公办九年制义务教育工读学校——赣州市第十一中学,今年9月已正式面向全市招生,社会反响很好;在全市政法系统建立舆情信息员队伍,完善网络舆情宣传引导和巡查处置机制,有力遏制了虚拟社会的现实危害;于都县被列入全省首个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赣县“大埠人家”服务外出务工人员做法被《人民日报》刊载,并入围全国第二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典型案例评选。
与此同时,我市紧紧围绕建设法治赣州,着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对违反法定程序干预执法办案问题实行登记备案报告、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支持检察审判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在全省率先建成减刑假释信息化办案平台,规范了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市综治委、市委政法委、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有力推进了“执行难”问题的破解;在全市筛选了11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进行评查;全面推进审判、检务、警务公开,加强司法公开信息化建设,积极构建面向社会公众的司法公开信息平台;完善司法救助制度,今年上半年,上报困难救助案件39件,申报救助资金185万元;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近几年来,全市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平均每年在3300件左右,法律援助事项32000余件。(记者谢若闲)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