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新主题
查看: 1645|回复: 0

[咱身边事] 赣州新添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赣南客家古文等入列

[复制链接]

[咱身边事] 赣州新添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赣南客家古文等入列

[复制链接]
℡Bing 发表于 2014-12-6 09:18:34 浏览:  1645 回复:  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赣州新添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等入列
  国务院日前发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12月5日,记者从赣州市群众艺术馆了解到,赣州有5项非遗纳入国家名录。至此,赣州已有1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这5项新入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分别为:民俗类的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会昌)、传统技艺类的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龙南)和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全南)、曲艺类的赣南客家古文(于都)、传统戏剧类的东河戏(赣县)。同时,按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表述,首次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关负责人介绍,赣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共普查220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赣州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钟华奇 记者周善汉)
  相关链接
  新添国家级非遗项目简介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遍布赣南会昌、上犹、于都等县。客家匾额习俗是赣南的一大民俗文化,在赣南的村落分布着聚族而居的各个姓氏,每个村落都分布着规模不同或支系不同的姓氏宗祠、族祠。在各种各样的祠堂里,都挂有堂匾、功德匾、寿匾和其他匾额,因而伴随着古老的客家匾额习俗。
  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
  赣南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地方习称:“三南”),以及寻乌、安远、信丰的南部,龙南现存围屋376座,最具代表性。为防匪患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防御性极强的围合式民居建筑——客家围屋。伴随生存环境的剧烈变迁,客家围屋建筑形式先后经历了创始期、成熟期、极端期和衰落期,围屋的营造技艺也发生了相应的显著变化。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赣南客家擂茶是客家先民在流迁、生产、生活积累形成的一种保健饮食习惯,没有特定的传承方式,一直靠口传身授流传下来。客家擂茶制作以妇女见长,多见于客家妇女,主要遍布赣南的全南、赣县、兴国、于都等县,其中尤以全南县的客家擂茶历史积淀最为深厚、特色最为鲜明、最具有代表性。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盐、茶油及各种青草药。
  赣南客家古文:
  赣南客家古文是赣南地区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曲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主要流行于都、南康、赣县、信丰、瑞金等县(市、区),其中又以于都的客家古文存续状态最为良好、传承传播最为突出、最具有代表性。客家古文以方言为主,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客家色彩,表演灵活方便,道具轻便简单,多为宣传扬善除恶、劫富救贫、伸张正义、反抗压迫、反抗封建婚姻、追求个性解放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说。
  赣县东河戏:
  东河戏又名东河大班,形成于赣县田村、白鹭、睦埠一带,是江西古老戏曲剧种,传统悠久,特征昭然。东河高腔音乐,既有大锣大鼓的弋阳腔唱调,又有小锣小鼓的青阳腔曲牌,还有音平调缓的四平腔声韵,展现了弋阳诸腔的系列风貌。同时,东河戏的舞台艺术古朴而时尚,有古代杂技魔术,有近代的电光亮片,有模仿神像、动物的身段工架,也有冲破舞台的台上台下的对打表演,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赣南网

© 2013-2016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用微信扫一扫

赣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