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今年会昌县要通过“雨露计划”培训补助贫困学生1320人。此前,覆盖面广、培训对象甄别难度大,一直是实施“雨露计划”时存在的难题。随着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在我市的深入开展,该县对全县所有贫困户进行了识别统计,确保了“雨露计划”培训对象的精准性,让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真正受益。
我市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1个、贫困村1419个,群众对扶贫工作的需求各异。改变过去撒胡椒面式的粗放式扶贫,实施定对象、定措施、定政策、定责任、定目标的精准扶贫,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少”,成为我市提高扶贫开发实效的好渠道。
只有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精准扶贫的基础便是摸清扶贫对象的家底,解决“扶持谁”的问题。为此,我市扎实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以贫困户收入为基本依据,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精确分类、动态管理。在对贫困户进行识别时,严格按农户申请、收入核查、民主评议、审核审批、公示公告等规定程序操作,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人群,以公开公正赢得群众信服。
目前,全市139.5万贫困人口信息识别和录入工作已全部完成,全市扶贫信息网络系统正在加快构建。我市还将农村因病因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识别情况单列出来,经民政部门确认后,将符合政策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兜底保障。
在省级贫困村章贡区沙河镇龙村村,53岁的贫困户曾九英享受着新生活带给她的喜悦:“多亏驻村帮扶干部介绍我到村里的蔬菜基地做事,现在我每月可以挣1500元。”在章贡区,由一个区领导和一个区直挂点单位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已在全区18个贫困村“搭建”起来,实现扶贫资源直输贫困村、直达贫困户。
像这样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在我市每一个贫困村都能看见。如果说精准扶贫是“滴灌”的话,干部驻村就是“滴灌”的管道,管道铺设得好不好,能不能确实发挥效用,决定着扶贫效果。
按照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精准到人的模式,我市充分运用“三送”工作平台,组织1407个市、县直单位参与驻村帮扶工作,全市有4.28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3.86万户,实现省、市扶持贫困村单位驻村帮扶和干部结对帮扶贫困群众全覆盖、常态化,解决了“谁去扶”的问题。扶贫对象脱贫增收效果作为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倒逼干部出实招、办实事,热心为贫困群众服务。
扶贫如治病,找准病根才能辨证施治。为解决“怎么扶”的问题,我市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原则,为每个贫困村、每户贫困户量身定做针对性强、组合式的帮扶措施,通过扶贫搬迁、发展产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等多元化帮扶方式助其脱贫致富。老百姓形象地说,以前政府扶贫是让我们吃早先预订好的桌席,如今是请我们“吃自助”。
一个主导产业、一个产业基地、一个专业合作社、一套个性帮扶机制,宁都县通过这样的办法在全县建立了1000多个扶贫基地,涉及油茶、脐橙、三黄鸡等十几个产业,并对贫困人口实行资金帮扶、免费技术培训。该县钓锋乡下湾村的万小荣在农机维修培训班结业后,在政府的帮助下筹资30多万元,兴办豫龙农机合作社,带动11户贫困户每户年增收3万多元。
精准扶贫的大力实施,使扶贫扶到根上、点上,逐步改变了我市贫困村的面貌,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扶贫产业,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3年底,全市扶贫对象由“十一五”末的215.46万人减少到139.5万人;贫困发生率18.93%,下降了近1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25元,同比增长12.32%。(记者张惠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