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新主题
查看: 1517|回复: 0

[咱身边事] 历久弥新 乡愁可寄——赣县“白鹭村史馆”见闻录

[复制链接]

[咱身边事] 历久弥新 乡愁可寄——赣县“白鹭村史馆”见闻录

[复制链接]
sve0008 发表于 2014-11-14 08:57:23 浏览:  1517 回复:  0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P>   20141114090041535.jpg
  王太夫人祠,一座全国罕见的女性祠堂,为了纪念王太夫人兴办义塾、扶贫济困的善举。
<P>   20141114090041535.jpg
  白鹭古村一角。
  “哐啷,吱呀——”开锁,推门。被誉为“白鹭通”、曾任赣县白鹭乡文化站站长的孙思勇两手推开一座古建筑两扇厚重的大门,仿佛推开了白鹭古村厚重的历史。
  11月7日,记者走进白鹭村史馆,感受这里传承近千年的客家文化和民俗风情,触摸古村旷远的脉搏、现代的气息。
  江南首个村级民俗博物馆
  白鹭村史馆位于赣县白鹭古村入口处。走进村史馆,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郑杭生题写的“白鹭村史馆”烫金大字映入眼帘。白鹭村史馆,系由清代遗存的古建筑书箴堂改建而成,2014年8月18日正式开馆,为江南首个村级民俗博物馆。
  孙思勇说:“白鹭古村的古建筑有69栋,选择书箴堂建村史馆,主要是因为该建筑文化氛围浓厚,可以更好地反映白鹭崇文重教的传统。”
  书箴堂的两句祖训吸人眼球:书可读田可耕二事均宜着意,箴有辞铭有训两端均要留心。
  白鹭古村是家族村落,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村史馆内,正中是一反映白鹭村风貌的大型沙盘。伫立在沙盘前,可以看出白鹭村依山傍水,村后的玉屏山叠嶂绵延,村前的鹭溪水九曲连环,69栋明、清古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其间。
  “这是我爷爷,我爷爷是红军烈士。”中午刚放学的一群小学生跑进村史馆,其中一个指着英烈榜上“钟名贵”的名字说道。
  孙思勇介绍说,白鹭除绿色、古色、客家的“名片”外,还有一张“名片”就是红色。白鹭与兴国接壤,是苏区的一部分。当年毛泽东曾三进白鹭村,白鹭红军医院设在古村的宏略堂。当年村民踊跃支红参军,红军医院存续期间,村里每天保证供应300公斤大米,村里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0多名,清一色钟姓。
  村史馆共分历史渊源、名人榜、英烈榜、古村新貌等展区。一件件实物、一块块展板、一张张图片,村史馆里展出的点点滴滴都跟这里的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有关。现存的古建筑、文物和依然延续的传统习俗,每一样都能在村里找到原型。
  厚重积淀 优良传统
  翻过白鹭古村历史的一页页篇章,800多年的风雨沧桑沉淀了太多的记忆。在文化名片展区,我们看到客家古村、东河戏、木偶戏、擂茶、中秋烧瓦塔、大年初一“抢打轿”,这些都展现出白鹭村文化积淀的厚重。
  驻足历史渊源和名人榜展区,记者惊叹不已:这个今天只有不到2500人的古村落,历史上竟出过进士2名、举人17名、秀才568名。
  眼前是一块“白鹭村大、小公堂助学记”展板,上面记载着公堂助学办法:小学毕了业公堂奖励75公斤谷子,中学毕了业奖赏150公斤,高中毕了业奖赏250公斤。白鹭村先辈们尊师重教、乐善好施、扶贫济学等优良传统得以展现。
  “看,皇宫的‘金砖’!”在一个展台前,参观的人群发出了惊叹声。这是一块比普通砖稍厚的青砖,来自北京故宫。皇宫里的“金砖”为什么会出现在白鹭村?文字说明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古村先贤钟崇俨任浙江嘉兴知府期间,勤政爱民,公正执法,深得百姓拥戴和朝廷赏识,后改任兵部侍郎,深得皇上信任。告老还乡时,为表彰和奖励他,皇上亲赐黄马褂一件,黄金百两,白银万两。他只取黄马褂,金银不取分毫。皇上更加钦佩,离京前在皇宫为其辞行,席后皇上再提此事,钟崇俨说,自己吃朝廷俸禄一辈子,衣食无忧,已感富足,钱财就留给朝廷为民办些实事吧!皇上为其所言感动,执意让其在宫中随取一物以表心意。此时他犯难了,宫中任何一件东西都是无价之宝,取之恐会有贪之嫌,不取又怕有违君命,思虑再三,最后灵机一动:皇上执意要奖励我,就请皇上将宫里铺地的“金砖”赐我一块即可,让我回家以后见物思人,时刻怀念。皇上一听大喜:好!就将你现在站着的“金砖”取出给你。就这样,这块宫中“金砖”来到了白鹭。
  孙思勇感慨地说:“白鹭先贤是多么廉洁和高风亮节啊。”
  白鹭村历代名人榜展位前,液晶显示屏正播放着东河戏《三娘教子》的唱段,白鹭村人之所以喜欢这一唱段,因为这个故事让他们想起一位令人尊重的女性。她就是王太夫人。王太夫人之所以被后人称颂,是因为她在清朝道光年间为村里开办了义塾,这所义塾,被现在的白鹭人笑称为是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村史馆里将王太夫人列在名人榜的第一位,不仅是怀念,更是希望后人继承和光大这种热心公益、济学重教的传统。
  先贤们崇文重教、崇德向善、扶贫济学等优良品德被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的白鹭人互帮互助、集资修路、捐资助学等蔚然成风。2004年,村里最有威望的老人钟先英倡议成立一个白鹭村教育基金,用来资助和奖励考上大学的学生。一呼百应,全村人几乎每年都在为这个基金捐款。虽然每个学生得到的奖金只有五六百元,但这是一份重要的荣誉和鼓励。
  从村史馆出来,村民钟成桃老人一定要带记者去看正在修建的塘坑仔公路,这是周围6个村的村民赶集的必经之路,这条路是白鹭村人捐资4万多元重修的,其中70多户村民无偿把自家的土地贡献了出来。
  历久弥新 乡愁可寄
  一页页泛黄的历史资料,一件件久远的实物珍藏,讲述着一个个充满淳朴民风和浓郁风情的动人故事。这些动人故事,这些民俗风情,对于村里人来说,耳熟能详,历久弥新。
  其中白鹭“抢打轿”习俗在20集电视连续剧《白鹭谣》中得以再现:正月初一晚,一群赤膊后生,簇拥着一个“井”字型的粗大木架——“打轿”,进到祖宗堂上,礼炮齐鸣,鼓乐喧天,众手高举“打轿”三起三落,雷鸣般齐吼三声“发!发! 发!”人潮便如山洪般涌出祖祠,数百名勇士使出吃奶力气争着把“打轿”抢回自己家中。最后,各路勇士共同到获胜者家中,握手言欢,开怀畅饮。相传,谁家抢到“打轿”,来年便能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临别时,记者在村史馆留言簿上看到,现在赣南师范学院就读的钟小财留下了这样的文字:“乡愁是故乡的眷恋,乡愁是亲情的守候。乡愁是儿时与小伙伴们一起看烧瓦塔、一起抢打轿,和小伙伴们在青山绿水里嬉闹的场所,是夕阳里炊烟袅袅的一片屋顶,是乡亲世代敬仰的王太夫人祠……如今每次回家乡,有越来越强烈的自豪感。古村既有现代影子又有历史文脉,既能望山见水,又乡愁可寄,毕业后我一定回报家乡。”
  孙思勇说,村史馆建成后,让白鹭在外的游子记住了乡愁,凝聚了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在东莞办实体的村民钟益忠逢年过节都要回乡探亲,一来看望父母,二来关心家乡的发展。他说:“我的根在白鹭。”
  白鹭古村走过了800多年辉煌而沧桑的历程,穿越时空燧道,重现古村的历史轨迹,村史馆既可激发人们尊崇优秀传统、热爱故土家乡的热情,又传递了乡愁中国、文化中国的价值导向,具有重大意义。正如村史馆后记中所言:“村史馆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笔巨大财富,更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股强大动力。有利于形成向上向善的凝聚力,使我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记者涂家福 文/图)
  记者手记
  建好村史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可以触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强调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镇如何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赣县白鹭乡的村史馆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白鹭村史馆通过图文资料、实物展陈、视频影像、沙盘展示等形式,突出展示白鹭村传统文化、客家民俗、红色历史,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地、主动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将抽象的道理、生硬的说教转化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动事例,用看得见的载体实现了“看不见的宣传”,用身边人影响身边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一具体就生动,一接地气就鲜活,一融入群众生命力就蓬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一定不能高高在上搞教条,必须接地气,可触摸,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赣南网

© 2013-2016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用微信扫一扫

赣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