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新主题
查看: 1708|回复: 0

[咱身边事] 传承好作风行进在路上 赣州市推进干部作风建设

[复制链接]

[咱身边事] 传承好作风行进在路上 赣州市推进干部作风建设

[复制链接]
有点甜 发表于 2014-10-25 10:00:00 浏览:  1708 回复:  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传承好作风 行进在路上
  ——我市推进干部作风建设纪实(上)
  □记者杨晓安
  “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脍炙人口的兴国山歌,传唱至今,历久弥新。
  为什么,它拥有如此恒久的生命力?
  因为,它唱出了80多年前苏区干部关心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和担当精神。
  “苏区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如今,这首山歌所颂扬的干部好作风穿越时空,在赣南大地薪火相传、光彩夺目。
  争取中央出台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市上下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奋力推进《若干意见》落地实施,党员干部夜以继日、殚精竭虑……近几年来,一场持之以恒的干部能力革命和作风革新,助推赣南在振兴发展中铸就恢宏壮观的“赣州气象”。
  优良作风照青史
  1929年除夕夜,被敌军追击20多天的红军队伍抵达瑞金、宁都边界的大柏地。其时,当地群众还不了解红军,逃离一空。为了补充将士体力,毛泽东批准动用群众家的粮食,留下借条,承诺日后偿还。红军走了,群众回了,见到借条,将信将疑。不多日,一队红军挑着一担银元再回大柏地,一一兑现。
  这一担银元,兑回的是民心,也为此后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形成发出了先声。
  今年盛夏时节,一群外国友人走进瑞金“一苏大”旧址,他们是参加“2014驻华使节赣州行”活动的大使们。
  谢家宗祠里,木板隔出15个小房间,每个房间十二三平方米,一张桌子、几条板凳,这便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部、局的办公场所;祠堂中央,几十条长板凳整齐摆放,旧物无声,却映衬出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此情此景,让毛里求斯驻华大使钟律芳颇为感慨:“令人震惊!令人敬佩!中华苏维埃政府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成立。我终于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何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80多年前,红军将士和苏区干部艰苦朴素、纪律严明,他们关心群众生活,热心帮助困难群众,与群众艰苦与共、患难相依,以“第一等工作”赢得了苏区群众的爱戴拥护和由衷赞誉:“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由此唱响。
  瑞金沙洲坝,红井的故事流传至今。今天,每一个走进瑞金的游客,都要尝一口那清甜的井水。“这是毛主席亲自为群众挖出的井水,一定要喝上一口!”游客们这样说。
  当年,毛泽东带领红军战士破除当地不能挖井的迷信,一起开挖了这口井,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问题。当地群众为了感恩,在红井旁立了一块碑,上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红井是党、红军和苏区人民血肉相连的见证之一。
  红军将士和苏区干部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群众真心实意拥护革命、拥护苏维埃政府,党和红军才在赣南立足生根、星火燎原。
  80年前的10月17日,于都河畔,8.6万余名红军将士在此集结,开始了漫漫长征路。河上没有一座桥梁,老百姓自发拿出家里的木料、门板甚至寿木,搭浮桥、摆渡船,帮助红军渡过水流湍急的于都河……
  革除“四风”响警钟
  铭恩新村,兴国县埠头乡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建设点,一幢幢漂亮的新房灰瓦白墙、整齐排列。其中有一套,就属于60岁的特困户刘扬泉。
  以前,刘扬泉和养女住在一栋透风漏雨的百年老屋中,靠打零工、捡破烂为生,做梦都没有想过住新房。
  后来,驻村“三送”干部来了,市里、县里和乡里的领导也来了……2013年春节前,依靠政府和众多党员干部的倾力帮扶,刘扬泉一家住进了铭恩新村,19岁的女儿也被安排在社区参加保洁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刘扬泉逢人就乐呵呵地说:“感谢党和政府,考虑得这么周到,让我老来享福。”他用红纸写下许多感谢党和政府的打油诗,贴在了客厅的墙面。
  今天的赣南大地,干部帮扶群众、群众称赞干部的故事俯拾皆是。
  兴国县长冈乡长冈村老党员曹承凤说,现在干部走村串户帮助解决问题,就像自家亲戚一样,家里有个大事小情,一个电话,驻村的“三送”干部马上就过来帮忙。村民们说,“三送”干部在村里为民忙碌,村里的狗见了都会摇尾巴。
  干群似鱼水,情深两不离。群众感叹:苏区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
  一个“又”字,既饱含惊喜,也道出了曾经的尴尬和无奈。过去,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渐长。一些部门“人难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干部“庸、懒、散”,反映到工作上,就是不作为、怕作为、瞎作为。
  4年前,市中心城区车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随处可见,“脏、乱、堵”现象严重。公车闯红灯、乱停放等现象愈演愈烈。对此,市委主要领导忧心忡忡:我们有的领导干部连个红灯都等不及,还怎么约束好自己?红灯都敢闯,还有什么红线不敢踩?领导干部连这点自律意识都没有,把握不住自己,在别的重大利益诱惑面前能把握好自己吗?
  作风建设再出发
  赣南,自古就是赣粤闽湘四省通衢之要塞。这里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上,赣州曾跻身全国36大名城之列。
  然而,历史的光芒毕竟遮不住现实的窘迫。受战争、地理、政策等因素影响,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虽然历届市委、市政府努力尝试探索,试图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赣州欠发达、后发展的市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据调查,3年前,赣州还有215.46万扶贫对象,有69.5万户近300万人居住在危旧土坯房中;有42万人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的抚恤补助维持生计;在广大农村,缺水、缺电、交通不便等现象依然非常严重。
  赣南需要变化、渴望变化。
  党的十八大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面对贫穷落后的现实,面对周边地区你追我赶、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赣州再也等不起、慢不得。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一个地方的决定因素在干部,干部作风关系事业兴衰成败,作风正,则民心顺、事业兴。
  在一次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史文清语重心长地指出,要深刻认识到,作风正则干部强。实现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干部是关键。我们的干部有没有号召力,说的话群众听不听;我们的干部有没有凝聚力,群众愿意不愿意跟着我们干;我们的干部有没有战斗力,抓落实能不能到位,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干部作风。
  诚如斯言。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离不开干部的勇于担当、勤勉务实、清正廉洁、一心为民、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等精神品质。
  重塑作风,振兴赣南!
  一场干部能力革命和作风革新的战斗由此在赣南大地打响:全面推进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工作,大力开展市中心城区“治脏、治乱、治堵”,狠抓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全力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刮骨疗毒,标本兼治,干部作风焕然一新,政治生态大为改观。干群合力,终于换来《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换来振兴发展两年多来的巨大成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赣南网

© 2013-2016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用微信扫一扫

赣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