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新主题
查看: 1698|回复: 3

[咱身边事] 振兴发展 赣州气象▪媒体聚焦 百姓生活可喜变化

[复制链接]

[咱身边事] 振兴发展 赣州气象▪媒体聚焦 百姓生活可喜变化

[复制链接]
545445 发表于 2014-7-4 09:16:25 浏览:  1698 回复:  3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编者按:
  6月26日至7月1日,中央新闻单位赴赣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7月2日、3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纷纷刊发了反映我市在危旧土坯房改造、改水改电等民生,生态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方面的可喜变化的稿件。赣南日报现予转发,以飨读者。
  选派39名干部援助37亿资金

  部委对口支援赣南见实效

  人民日报南昌7月2日电 “现在用电正常了,再也不用担心饭煮不熟了。”6月30日,江西赣州信丰县正平镇正平村,村民高国兵欣喜地告诉记者。2013年,在国家能源局对口支援下,信丰县投资6000万元改造城乡低电压,村民从此告别“低压电”。在赣南老区,许多像高国兵一样的“老表”正享受着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201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决定由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牵头,39个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分别对口支援赣州市各县(市、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期8年。截至目前,已有31个部委出台了具体对口支援工作方案或实施意见。
  对口支援单位从政策、项目、资金和人才等方面,实施精准援助,选派39名干部到赣州挂职锻炼两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赣州已初步明确或落实到位的各类政策援助380项、项目援助130个、资金援助37亿元。(记者任江华)
  (原载《人民日报》7月3日2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97

积分

出类拔萃

Rank: 5Rank: 5

积分
97
QQ
545445
 楼主|
发表于 2014-7-4 09:32:21 显示全部楼层
</P>
  江西赣州:爬坡过坎趟新路

  □经济日报记者闫静

  两年前的6月28日,对江西赣州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给予赣州一系列政策优惠,鼓励赣州先行先试。自此,赣州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两年来,赣州人民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等32个先行先试平台花落赣州,激发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新活力,赣州趟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废地利用再生金
  6月25日是中国土地日,记者来到宁都县新竹笮乡赤坎村,这里是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试点。几台推土机正在忙碌地工作,小山头被慢慢推平,露出黑色的石块。宁都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规划科科长黄俊指着刚平整过的土地告诉记者,这里大概有360多亩地,下月广东顺德的哈佛电器、格兰仕等9家家电企业将“抱团”进驻,全面开工建设。在建于低丘缓坡用地上的鸿业制衣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忙碌地加工女士内衣,副总经理冷飞说:“这是为瑞典品牌H&M代工生产的产品,我们每月都有来自该品牌的价值七八十万元的订单。”鸿业制衣去年6月进行试投产,是低丘缓坡用地上第一家投产的企业。
  宁都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谢新生告诉记者,宁都县有低丘缓坡土地170万亩,其中适宜建设的有20万亩,这些土地是旱地,比较贫瘠,种树不长,种草不长,把这些地平整后用于县里急需的重大项目,老乡们热烈欢迎。
  由于是先行先试,无成功的范例供借鉴,赣州的很多工作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边试边干。2012年6月,赣州获得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2013年,赣州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1万亩,复垦工矿废弃地1万亩。目前,赣州初步形成了以低丘缓坡荒滩和工矿废弃地支撑各类项目建设的发展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双重压力,走出了一条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的新路。
  用好政策搭平台
  得益于西部大开发、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等政策叠加,以及国家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倾斜支持,加上地处华东、面向沿海的区位条件,赣州成为“中部的西部”“老区中的特区”。赣州认真用好政策,搭建起不同类型的平台,加速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家具业是赣州南康区的传统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家具企业6000多家,2013年实际总产值达450亿元,从事家具产业人员约30万人。南康区家具产业促进局刘涛告诉记者,以前,南康的家具都送往广东顺德国检中心或赣州质检局去检测。顺德太远,而赣州质检局的检测中心较小,不能满足家具生产企业的检测需求。2013年6月,南康区争取到国家质检总局的支持,批复建立国家家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在南康家具产业园产业大道入口的国检中心,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中心大概下月就能完全竣工,竣工后,将成为辐射广东、江西、福建、湖南周边的大型家具检测中心,每年可为家具企业提供10万批次的检验服务,节约检测成本2000万元,并为家具行业提供300人次的技术培训服务,为企业节省了重复购置检测设备和实验室建设资金,对提高家具产品附加值、推动江西家具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月26日,章贡区人民巷72岁的老人张慧玲从智慧社区领到了一台老人用手机,工作人员在现场教她如何使用,并帮她把老伴的电话号码存好,老人高兴地说:“这个手机按键大,使用起来很方便。”老人领到的手机不仅具有基本的通信功能,还有一键呼救、十户联帮等功能。“我们给智慧社区的1600名老党员、老干部、失独老人、独居老人等发放老人机,他们可以拨打96333,享受智慧社区提供的预约家政、养老等一系列服务。”智慧社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胡军说。2013年12月31日,章贡区入选国家首批68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作为信息消费试点的一个项目,章贡区智慧社区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手段,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信息资源,依托公共网络等终端,实现群众动嘴、数据跑腿、智慧服务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政府的管理需要和社区居民的服务需要,探索一种全新的社区管理模式。
  其他诸如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全国唯一的稀土开发利用综合试点城市、稀土矿产地储备试点城市……各项试点工作,都逐步从一项项纸上的政策演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发展细节,让老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有困惑更有期待
  由于赣州市的先行先试还处于摸索阶段,改革中不免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新困惑。
  赣州在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试点中遇到一些难题:一是试点项目区要求集中连片在3000亩以上、耕地比例在15%以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选点不规则,开发建设难度较大,对实际用地难以科学安排;二是试点工作是一项新生事物,怎么开展、如何实施都没有相应的模式,很多工作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的,在某种程度上出现重复、反复的工作,造成工作周期过长。在建设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过程中,也遇到资金难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表示:“赣州作为各项改革的试验田、先行区,在试点过程中有拿捏不准的,可以总结之后再推进。”他还表示,过去的一些改革,地方上缺乏对宏观政策的准确把握,而部委缺乏基层经验,容易出现上下不合拍的现象,现在赣州的先行先试项目,既有宏观方面的政策导向,又能充分发挥地方在具体经验上的优势,这样的做法更符合实际,上下贯通,改革更容易推进,出现问题也更容易解决。
  (原载《经济日报》7月3日7版)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97

积分

出类拔萃

Rank: 5Rank: 5

积分
97
QQ
545445
 楼主|
发表于 2014-7-4 09:37:27 显示全部楼层
</P>
  让“绿”字挑大梁

  ——赣州市着力生态保护、发展绿色产业带来蓬勃生机

  □光明日报记者靳昊

  行走在赣南这片红色热土上,满眼的青山绿水,生机盎然。但长期以来,这块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发展却一直比较缓慢,即使同全国其他革命老区相比,赣州的各项经济指标也比较靠后。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赣州这片红土地赢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赣州以此为契机,提出生态为重的发展理念,大力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绿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6月底,记者随中央媒体采访团一道走进赣州多个县区,探访生态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现状。
  共享绿色生态红利
  汽车穿行在安远县三百山国家森林公园蜿蜒的山路上,两侧树高林密,不时传来鸟儿的鸣叫声。在“东江源头第一瀑”旁边,山石上刻着的“东江源”三个字颇为壮观。
  三百山作为东江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香港同胞饮用水的源头。为将这一江活水保护好,安远县全面实施东江源头保护工程,采取“封山、造林、退果、关停、移民、禁渔”等措施,关闭大小矿山180多家,取缔以木材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和污染企业。现在,三百山的水质常年优于国家Ⅱ类水标准。
  除了做“减法”,还要做“加法”。近年来,安远县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5万亩,新增封山育林4万亩,实施造林绿化17.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4.3%。
  坐拥这一方青山绿水,安远县想方设法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该县在大力发展脐橙、油茶等绿色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形成了生态旅游圈、文化体验旅游圈、观光旅游圈这三大旅游圈。2013年,该县旅游综合收入4.84亿元,带动3万多群众参与旅游产业发展,辐射带动1.2万名劳动力就业。
  矿山老板的绿色梦
  “很多采矿厂和选矿厂污染严重,欠下了环境太多的账,我很想找一个可持续的方法来还债。”全南县厚朴生态林业有限公司的老总谭志明,对记者谈起自己“转行”的初衷。
  谭志明原来是个矿山老板,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被乡亲们俗称为“秤星树”的厚朴树全身都是宝:花、皮、根等均可入药,成材后的厚朴树还是木器、家具加工的上等材料。然而,野生的厚朴树却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看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谭志明在2008年底成立了厚朴公司,从事厚朴等芳香苗木的种植和开发。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谭志明的“芳香王国”逐年壮大。在厚朴公司的带领下,全南县今年以桂花、梅花、厚朴、罗汉松为主的各类芳香花木基地面积达到了8万亩,明年将扩大到10万亩。
  在赣州,像谭志明这样的“转型老板”还有很多。崇义县县委宣传部一位干部告诉记者,崇义县目前6500多名钨矿老板中,已有70%淡出钨业,积极投身于生态农业当中。
  青山绿水间的油画王国
  雨后的上犹县,花草愈发清新。远处青山连绵,云雾时聚时散,宛如一幅水墨画。在上犹县城郊,一处油画创意产业园吸引了记者。
  走进二楼宽敞的大厅里,几十名画师正在各自的画板前涂抹着油彩。产业园的艺术总监陈德夫告诉记者,这些油画属于商品油画,主要用作装饰,也是他们公司的主打产品。
  陈德夫介绍,这栋建筑只是产业园的临时场地,目前一座占地1000亩的油画创意产业园已经规划完毕,正在建设当中。建成后,产业园的从业人员将由现在的200多人发展到3000余人。“赣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上犹的景色又特别优美,加上淳朴的客家文化,特别适合画家们创作。县里还组建了安商小分队,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难题。”陈德夫说,“我们公司去年6月刚刚成立,去年一个季度的销售额就有5000万元。”
  “有了青山绿水,就不愁经济发展。”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对赣州的绿色崛起充满了信心。赣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冷新生介绍,近年来全市共关闭和搬迁可能影响环境的企业2500多家,拒绝“三高”项目3100多个。2012年以来,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4.74平方公里,综合治理稀土矿山面积46.99平方公里。完成造林181.64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6.4%,城市生态环境竞争力进入全国前20强,赣州也因此被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授予“绿色生态城市保护特别贡献奖”。 (原载《光明日报》7月2日3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97

积分

出类拔萃

Rank: 5Rank: 5

积分
97
QQ
545445
 楼主|
发表于 2014-7-4 09:40:32 显示全部楼层
</P>
  危房正消失 饮水不闹病 务工在家门 国企齐落户

  赣南,红色圣地活力迸发

  □人民日报记者 李琰 李应齐

<P>   20140704092312599.jpg
  这是6月12日拍摄的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铭恩新村,这里将集中安置309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户,分三期完成。
  6月的赣南,阳光温情而耀眼。
  乡村马路两旁的水稻趁机吸收天光的亮,过些日子,它们就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两周年之际,我们再次走进赣南,探寻发生在这片红土之上的振兴之旅。
  穿行在青山逶迤的田畴,驻足于生机盎然的村落,触摸着老区儿女感恩奋进的心脉,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比这个夏天还温暖的热度。
  赣南变了。 新华社记者周密 摄
  赣州,江西南大门,红色故都、人民共和国摇篮,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被远远抛在后面。后发展、欠发达是赣州的基本市情。
  然而,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赣南苏区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系统绘制了赣州大发展的路线图,给赣州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铭恩新村里谢党恩
  土坯房改造惠及近183万农民
  白墙、黛瓦,一边是如火如荼建设的栋栋新房,泥墙、破顶,一边是历经风雨沧桑的老旧土房,新旧对比,见证了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两年来的巨大变化。
  后山的17棵松树,是80年前17位华屋青年参加长征前夕种下的。每年清明,村民都会前来祭拜。
  村民胡冬娣家门楣上挂着醒目的“光荣烈属”牌子。60多年的土坯房,几乎家徒四壁,下雨时常“大珠小珠落头顶”,这两年在村里蹲点服务的“三送”干部已帮老人多次修补屋顶。一间半的土房住了祖孙三人,“因为没房子,孙子一直讨不上媳妇。现在政府为我们盖了大新房,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呀,年底就可以搬家了。孙媳妇也过门了,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78岁的胡冬娣见证了华屋的变化,“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铭恩新村,一个饱含深情的名字,道出了当地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后的真切心声。
  栋栋崭新的两层半楼房整齐排列,幼儿园、医疗中心等配套设施完善,图书借阅室、老人活动室等社区服务丰富多彩。
  村民杨学生指着自家的新房说:“原先土房,下雨天天漏,碰到夏季暴雨,还有坍塌的危险,晚上睡觉都心惊胆战。如今再也不用担心,觉睡得很踏实。新房还通了自来水,电压也稳了。”
  让百姓安居,更要乐业,这是铭恩新村规划时的重要考虑。毗邻县工业开发区,进城务工非常方便,不少常年在外地打工的青年纷纷回乡工作。百亩苗圃基地,千亩蔬菜基地,万亩脐橙基地,依据当地产业特点,支持发展高端农业,当地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帮助群众拓展致富渠道。
  《意见》实施两年来,赣州市共有40.68万户、182.7万农民告别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其中,政府投入111.38亿元,带动农民自筹资金和社会投资近400亿元,拉动内需约884亿元。
  育人不忘红色传统
  解决教育、用电、安全饮水等一批突出民生问题
  下课铃声刚响,整洁的校园沸腾起来。兴国县实验小学和其他小学有点儿不一样,这里有座红裔楼。
  红裔楼是学生宿舍楼,为该校222名红军后代及孤儿特困生提供免费住宿。不仅如此,学费、餐费、生活费等也全部减免。
  这是兴国“红军后代贫困学子关爱工程”的一部分。兴国县委书记何舜平对记者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关心红军后代教育,是对革命先烈的最好缅怀。”
  另一头,海拔1000多米的项山乡聪坑村村民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舒心电。“设备上山无法用车,只能请来驴队驮。山质地形破碎不稳,栽立电线杆需多道加固,施工成本是一般的几倍……”寻乌县供电公司项山营业班班长方贻新道出了当初施工的艰难。
  “以前电饭煲总煮不熟饭、电灯就像萤火虫一样,现在再也不会了。农忙时,也不用担心抽水机电压带不动。有了稳定电,真是处处都方便。”村民潘雄辉指着自家屋里的新购电器心满意足。
  教育、用电、安全饮水,是《意见》实施以来,赣州着力解决的一批突出民生问题。两年来,共解决22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低电压治理用户35万户,新建、改建、扩建校舍面积近200万平方米。这些变化极大改善了老区人民生活,给群众带去了温暖。
  用好政策“造血”功能
  国企落户带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在章贡区政府附楼,记者看到楼梯处墙上贴着醒目的提示牌,“中汽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项目办公在本座206室”。“这是区政府免费为我们提供的指挥部!”基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升介绍。
  《意见》的顶层设计,国家部委的对口支援,多种政策利好的叠加释放,聚起1+1>2的发展势能。赣南苏区这块革命圣土,迅速将“振兴”刻入“肌理”,让这里成为企业投资的热土。
  2013年6月28日,总投资约100亿元的中汽零(赣州)产业基地举行开工仪式。中汽零成了“国字号”企业落户苏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意见》出台两年来,赣州凭借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倾斜,在打造工业发展平台上不遗余力。以承南启北、呼东应西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矿产资源禀赋,劳动力的竞争优势,以及政府的高效服务保障,赣州放开胸怀吸纳大企业、盯住大项目、集聚新产业、扶持转型升级。
  等待多年的赣州开始展现它的速度和魅力。2013年赣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美元。2014年1月至5月,赣州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6.75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4及0.7个百分点。赣州在奔小康的长征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赣南日报记者张惠婷参与采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赣南网

© 2013-2016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用微信扫一扫

赣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