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江西维平家具”杯《群众来信来电,媒体沟通传递》好新闻赛:
(今视网赣州新闻(民生)热线:18720897298,报料(投稿)QQ:2457100545)
在赣江水系的源头——太平江上,静卧着一座石拱廊桥,两侧分别是陡峭的岚岭嶂和水口岭。这座桥在高山峻岭间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坚固完好。
<P>
▲太平桥的三个桥孔叠成一个“品”字,十分坚固。
横跨太平江
太平江流经太平堡,太平堡里藏着太平桥,太平桥横跨太平江。自古以来,这“三太平”就保佑着赣州市龙南县一方平安。
太平堡是明清时期龙南县的八堡之一,位于该县南部地区,包括现今的杨村镇、夹湖乡、九连山林杨、武当镇部分。这片区域毗邻广东省连平县与和平县,其中有着“赣粤边际第一镇”之称的杨村镇便处于太平堡的中心位置。
在太平堡区域内,一条河流横穿全境,此为太平江。该江是赣江水系的源头,吸引着各地前来寻源的游客,沿江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是人们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理想去处。
据龙南县旅游局廖颖娴介绍,在流经杨村镇境内的太平江上,静卧着一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石拱廊桥——太平桥。在《太平堡地方志》里有这样一句话:“太平堡太平,天下太平。”太平堡是个多山之地,曾因流寇居多而动乱不安,当时附近一带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只要太平堡太平了,天下就太平了。
据《龙南县志》记载:太平桥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5~1521年)。明王守仁巡抚南赣,利用武力镇压杨村反明首领赖清规以后,为显示其武功,并表示愿从此永远太平之意,建此石拱桥,遂命名“太平桥”。太平桥由于名字响亮、寓意吉利,当地人称:“太平桥上保太平。”
始建于明重建于清
当地村民赖贵生告诉记者,其实太平桥有古今两座,古桥即上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在现桥的上游百余米处,如今仅存在桥址;下桥就是现在的太平桥,主体桥身完好。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1年),一次发大水,冲跨了古桥。道光初期,当地人为纪念王阳明打算重建太平桥以昭示后人。对于太平桥为何要迁往下游重建,“这与此处‘水中神牛’关系密切。”
相传,太平桥建成后,在桥的下游十余米处突然显现出一块巨大的奇石,形同卧伏的母水牛,连背部的脊梁、肋骨都十分清晰,在民间传为“神牛”。一到晚上,母水牛便去广东连平州寻食禾麦。清道光年间,一风水先生说:“神牛在桥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桥上,保得太平旺。”于是,乡民便按风水先生的吩咐,在原桥下游100米处重建了一座与原太平桥一样的桥,即现存的这座太平桥;又精雕了一只公牛与母水牛配对,置放在车田村老围门口。
赖贵生听祖辈们讲,太平桥重建后,太平堡似乎真的太平了许多,乡邑也繁盛起来。故当地人曰:“太平桥上保太平。”每年都有很多人专程到此处贴地大拜,力求太平。
立于陡峭山口河道之上
当地有句俗语:“水口岭隔岚岭嶂,太平桥跨太平江。”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描述了太平桥所在的地理位置连接着两座山岭。
据廖颖娴介绍,太平桥位于杨村镇车田村,距龙南县城62.5公里,是赣粤边界的一座著名古桥。它横跨太平江,立于杨村镇陡峭的山口河道之上,两侧是两座挺拔的高山,东为岚岭嶂,西是水口岭,南面田野村落,北枕绿水青山,是杨村镇唯一的北向通道,更是当年赣粤通途中的一条要道。
赣南铁路及高速公路的陆续建成通车,渐渐削弱了太平桥当年赣粤通途的作用。如今,它主要是为当地人服务。
“品”字造型独特
杨村镇位于赣南客家山区,太平桥自然也带有结构严谨、古朴庄重的客家桥梁风格。
廖颖娴告诉记者,太平桥设计大胆,造型奇特。桥长50米,桥面宽4米,高17米。该桥分上下两层,下层为三墩两孔,上层还有一孔,跨于下层两孔之间,三孔叠成一个“品”字形。这种三孔互相牵制的构造使得太平桥虽位于峻岭之间,却经久耐用。“这样构筑奇特的工程在龙南乃至赣南地区都堪称一绝,体现了客家先辈精湛高超的建筑水平和艺术,如今已被《世界桥梁大观》收录。”
该桥上下层分别为砖木和砖石结构。桥拱以精磨花岗石为料,桐油、石灰、红糖、糯米浆为灰浆,精工砌筑而成。两边桥墩上方靠岸处各有护桥墩,将上游的江水引入两孔之中。中心桥墩凸出5米,形似船头,中轴向上斜伸,尖端高翘,两孔跨径分别为11.9米和12.9米,拱高6.2米。
桥上凉亭可供路人躲雨歇脚
太平桥的桥面为砖木构筑的凉亭,长30米、高10米,上方中央原由横梁支撑,琉璃瓦铺盖,天花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亭顶端四周分别镶嵌着形如龙头状如凤尾的“三耙飞檐”,上有横竖两对大拱。拱肩落于下层两拱之下,成塔样叠立,显得雄伟壮观。两端拱门之上塑有刚劲有力的“太平桥”字样,并配有13幅图画。凉亭两侧各有一个旱拱,跨径8.4米、高8米,拱肩长3米。过道正面小拱跨度2米,墙厚1米。
太平桥以拱桥与高低梁式桥相结合,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这种结构的桥梁功能不仅在于沟通河两岸供行人过往,还能让其避暑乘凉,为其遮风避雨,所以也是一座“风雨廊桥”。
廖颖娴告诉记者,赣南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春夏之季多雨,乡人在外行路或耕种,多受雨苦,于是,赣南客家之地一个奇特的景观便是风雨亭多、风雨桥多。不过,太平桥这样似桥又似亭的构造又和一般的桥有所区别,既美观又实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