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定要把资料无偿捐献给党和国家,一定要照顾好你们的母亲,生前我没有多少财产给你们,我对不住这个家,在我死后,一定要把我葬在你们爷爷奶奶的墓之间,生前我没有尽到孝道,死后希望能尽尽我这个做儿子的孝道吧。”2014年5月20日18时50分,在赣州市人民医院,一位77岁的老人,临终前对他的儿女交代了几句,安然离去。在场的人听了无不动容,潸然泪下。
老人逝世的消息传开后,赣南地质人心中无不感到伤心和悲痛,赣南地质调查大队立即开展向杨衍忠同志学习的活动。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会令人如此的悲伤和感动。
红色基因血脉相传 铸就一生地质情怀
杨衍忠1938年出生于瑞金的一个红色家庭,母亲刘招娣是老红军,红军五次反“围剿”后,作为红军妇女宣传队队长留驻瑞金继续开展革命,尔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进监狱迫害多年。他的岳父跟随红军北上长征,在湘江战役后严重受伤,躲在当地老乡家养伤近一年才回到瑞金。红色基因血脉相传,他从小就对党和国家有一种别样的情怀。
杨衍忠作为红军后代,全县优秀中学生之一,被保送上大学。1956年,年仅18岁的他被瑞金县委分配到中南煤田地勘局128队工作。“要为党和国家的地矿事业奉献一生。”从参加工作的那天起,他就立下誓言。从此,杨衍忠用执著与奉献唱响了一曲地矿人的生命礼赞。
“1956年至1960年,连续两次被单位先后保送到中南煤田地勘地质干校和北京煤炭工学院地球物理化学探矿系学习深造3年;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被列入国家选派出国从事物化探工作人选……”透过杨衍忠发黄的档案简历,记者感受到他的优秀。
参加工作以来,杨衍忠在野外从事物化探工作整整38年,先后承担过《南岭地区地质找矿成矿预测大普查》和《江南地轴多金属成矿预测》等多个国家级、省级找矿重大项目,为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作为主要发现者之一的“会昌岩背锡多金属矿田”找矿成果,先后荣获1988年地质矿产部三等奖和1990年江西地矿局地质找矿一等奖。1994年,经他优选三次的两项物化探查证,安远园岭寨发现中型以上钼矿,大龙-淘金湾矿区发现25条金矿脉,均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果。
自1983年起,杨衍忠作为华南物化探科技情报网江西分网联络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赣南片联络组组长,到闽、粤、湘、赣四省的地勘单位,参加各种地质学术报告、交流会,并深入赣南多个知名矿区勘察、调研,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地质矿产、物探遥感资料,为南岭地区找矿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地质数据遵循。也正是这段经历,杨衍忠真切感受到了地质基础资料的薄弱与匮乏。
“我参加工作以来,花了很长的时间收集齐全了南岭山脉6个省的地质、水文、矿产、物化探资料,并且还把当年冶金、核工业、有色和多个地质队及省局科研所等部门近80年的地质资料收集起来,是几代找矿人的智慧结晶。如果不能把这些资料编撰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卡片,用以指导后人地质找矿就是浪费。作为一名红军后代,作为一名老党员,作为一名地质高级工程师,我有责任把收集到的珍贵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整理,给后人提供一些找矿信息。”杨衍忠毅然决定,退休后要把这几十年来收集的地质、矿产、物化遥资料重新整理汇编,编撰一整套《江西南部地质、物化探遥感资料信息卡片》。
二十余载呕心沥血 生命绝唱感天动地
据介绍,杨衍忠生前计划从9个方面编撰整理一套完整的地质矿产信息卡:编撰赣南18个县(市、区)3000套矿产资源卡片,每套1000字,约300万字;编撰1000套江西南部岩浆岩卡片,每套500字,约50万字;编成1∶25万航空磁测等六种矿藏异常卡片……他的目标是要编撰成一套600万字左右的江西南部地质物理、化学探矿信息卡片。
他编撰的书长达600万字,外加地质草图的信息卡片,这需要何等情怀去支撑一位耄耋老人去完成他的雄心壮志?这需要何等毅力去实现他的梦想?
就这样,这一编,整整二十余载。
杨衍忠的身体一直不好,在早期探矿时,还被放射性物质辐射过。20年来,杨衍忠基本不出家门,天天趴在办公桌上夜以继日地工作,一边查阅老资料、一边编写卡片,以每年编写30万字的速度与时间“赛跑”,衣柜里、床底下、沙发下,几乎房间每个角落都堆满了他收集、编写的资料、手稿、图纸。
他的床很是特别,一头高一头低。由于身患重度肺气肿,他需要把床特制成高差20厘米,只有这样他喘气才会顺当。一台呼吸机就放置在床边,以便不时之需。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还患有严重的肝硬化,这种病疼起来要命,可他没有叫过一声疼,硬是咬牙扛下去。
他忍受着多年疾病缠身的痛苦,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了,写字都需要用放大镜看着写;写十几分钟,就斜靠在床上稍加休息再写。前些年,他一天可以工作十多个小时,今年他只能坚持工作五六个小时,说话一直喘着粗气,不停地咳嗽,面色暗红,一双眼睛满是血丝。
“都七老八十了,还这么拼命干什么?”有时老伴和儿女实在气不过,就会拧着不让他干。但过一两天,他又继续干,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
今年5月初,杨衍忠好像预感到什么,他每天都把工作时间延长到七八个小时;5月9日,杨衍忠病情加重,住院治疗;5月15日,杨衍忠在病床上写信给大队,提出要将600万字、几百张图全部无偿捐献给大队。他用颤巍的手写道:“郑队长、陈书记:我现在身体很不理想,我拟编的江西南部地质矿产(3稿)9套卡片、登记表已基本完成,本想定稿,估计有困难了。我要将这600万字、几百张图无偿献给大队、献给国家、献给党,估计可提供几百处找矿信息,这可能是我为地矿事业奉献的最后力量。” 5月18日晚,杨衍忠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转至ICU(重症监护室)治疗,于20日18时50分逝世。
20年来,杨衍忠写坏了数百支圆珠笔、钢笔,用去数百斤纸张。
这位77岁的老人,用他毕生的追求完成了献身地质事业无上荣光的生命绝唱!
留给国家一座“富矿” 甘守清贫奉献一生
记者走进地质高级工程师杨衍忠的家,给人难以想象的简陋,两室一厅,只简单地粉饰了一下墙面,贴了一下地板,家用电器还是儿女买给他的电视机,坐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木椅,客厅里的壁柜、卧室里的大衣柜,堆的全是资料。资料越堆越多,床铺下、木沙发下,房间几乎每个角落堆的都是用资料袋子装的一沓沓地质资料、地质图纸和笔记本。他的房间俨然成了一间地质资料室。
家里空间本来就不大,还被他那些资料塞得满满的。对此,他的老伴颇有微词,抱怨家里连放一件衣服的地方都没有。而杨衍忠说,这些地质资料比他的生命还重要。
其实,对杨衍忠来说,利用自己的技术,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并非没有机会。曾经有很多矿老板,听说他退休了,想高薪聘请他,都被他拒绝了。听说他在编写资料,有人愿意以50万元的高价买他手上的资料,他都不为所动。
他的子女对此很不理解:“你编这些资料有什么用?”
“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就要用生命回报党、回报地矿事业,矿是国家的,我不能去野外找矿了,但我可以为后人做一块铺路石,为党和国家的地矿事业奉献一生……”他就这样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誓言。
对于这个家,他有太多的愧疚,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地矿事业,由于家人聚少离多,儿女甚至不能相认。
就是这么一位质朴的老人,在生命弥留之际,他用自己毕生心血收集整理汇编基本完稿的9套近600万字的《江西南部地质、物化探遥感资料信息卡片》,无偿捐献给党、捐献给国家。
他为国家留下了一座“富矿”,为自己的儿女却没有留下多少财产,甘守清贫奉献一生,这就是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特约记者姜建明)
连心 强基 模范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