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鼓劲加油
连日来,中央新闻单位赴赣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60余名编辑记者分组深入寻乌、于都、瑞金、兴国、上犹、崇义等地调研采访。他们以甘当“小学生”的姿态,俯下身去、扎根基层,深入采访,在饱享“红色大餐”的同时,深刻感受到赣南苏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们表示,活动结束后,将全方位、多角度地把在赣州期间经历的故事、看到的变化告诉广大读者。
赣南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中央新闻单位赴赣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自6月26日启动以来,充满盎然生机的赣南,颠覆了许多青年编辑记者心中对革命老区的传统印象。
6月29日,在寻乌县菖蒲乡黄砂村,在连续几天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后,新华社编辑卢朵宝告诉记者,没有来寻乌之前,她是通过文字了解到寻乌的,对寻乌的印象停留在干巴巴的几个词上——革命老区、贫困、寻乌调查。在到了黄砂村后,一个鲜活的寻乌把她包围住了——这是一个美丽的寻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人民淳朴热情;这更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寻乌。
卢朵宝采访了一名老红军的后代罗国煌。他的父亲早年参加革命,52岁才有了儿子罗国煌。罗国煌26岁时父亲去世,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家里经济条件很不好,住的还是土坯房,以致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一直打光棍。
现在,罗国煌用政府发放的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金和自己的积蓄,盖起了一栋楼房。虽然罗国煌已经49岁了,但当卢朵宝问他下一步打算是什么时,罗国煌说,娶个老婆,生个儿子。因为盖了新房,罗国煌娶老婆有底气了。
发展速度让人眼前一亮
6月29日,第二组编辑记者先后奔赴于都中学南区、323国道于都县城绕城改线工程、于都县体育中心建设项目、于都贡江两岸路堤景观项目、于都县人民医院、于都梓山镇中心卫生院等地,对于都城市新区建设、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发展进行了全方位了解。“近年来,包括于都在内的赣州各县(市、区)城市发展速度让人眼前一亮,值得我们俯下身去、扎下根去,深入采访、挖掘和报道。”中国交通报记者张永康表示,将利用中央媒体广阔的传播途径,一如既往关注赣州,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赣州、展示赣州,提高赣州知名度、美誉度,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鼓劲加油。
在于都县人民医院,该院在国家卫计委对口支援下,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服务平台的共享,使老区人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挂上北京医院“专家号”。“你好,刘教授,我是新华社记者。”“你好,我这里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请问你有什么需要帮助?”……当天,编辑记者们还利用医疗信息服务台,亲身体验与北京医疗专家视频对话进行问诊的整个过程。“北京医疗专家号在北京当地都非常稀缺,没想到在于都变成不是问题了。”新华社记者罗宇凡感叹道,《若干意见》出台后,老区医疗卫生事业驶上了发展的高速公路。
把老区变化告诉广大读者
“这次是我第一次来赣州,赣州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山美水美人更美,这里的老表都非常热情。”6月29日,尽管住在于都县罗江乡的普通农户家中,中国社会报记者张馨允却很是知足,“老表们非常热情,给我们做非常好吃的赣南特色菜,还给我们介绍当地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很快地就融入了这个家庭。”为期四天的“三同”生活,让张馨允与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我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由于习惯使用电脑手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非常少。不像这里邻里关系融洽,一家农户杀猪,附近邻居都能吃上‘杀猪饭’。”此次活动给了张馨允一个深度的生活体验,让她意识并感触到,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建立是需要更多的交流。她认为,新闻工作者也是如此,应当多深入基层,多亲近大自然,多了解普通群众的生产生活。
“这次来赣州让我看到了群众生活的变化,体会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带来的变化。我更意识到,江山是老一辈革命家打下来的,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父母这一代人帮我们创造的,我们年轻人身上承担着接下来如何创造美好未来的重任。回去后,我会思考很多,也会通过手中的笔,将我在赣州期间经历的故事、感受的发展、看到的变化告诉广大读者。”张馨允说。(记者王玮 刘善盛 王长颉 王继亮 廖祥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