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新主题
查看: 1643|回复: 4

[咱身边事] 赣州▪媒体聚焦 深入火热实践感受振兴发展脉动

[复制链接]

[咱身边事] 赣州▪媒体聚焦 深入火热实践感受振兴发展脉动

[复制链接]
__依林_ 发表于 2014-6-30 08:56:44 浏览:  1643 回复:  4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编者按:
  6月26日,中央新闻单位赴赣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连日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纷纷刊发了反映我市在移民安置、扶贫开发、土坯房改造、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可喜变化的稿件。赣南日报现予转发,以飨读者。
  赣南苏区振兴战略实施两年减少贫困人口122万
  新华社南昌6月28日电 28日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两周年。两年来,江西省坚持把民生问题放在振兴苏区的突出位置,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赣州、吉安、抚州共减少贫困人口122.35万人,有6.52万烈士子女和年满60周岁的农村籍退役士兵抚恤补助享受了国家定期生活补助。
  记者从江西省有关部门获悉,江西近两年统筹安排省级资金170亿元,重点改造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危旧土坯房32.87万户,改造农村公路1.3万公里、解决了336.35万农村居民和53.33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7.1万户山区居民不通电、57.59万户长期“低电压”问题、18.65万农村居民看电视难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两年来,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10个配套或批复文件,39个国家部委出台了45个配套性政策文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江西省国家区域战略实施办公室副主任赖南京说,两年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从城市到乡村、政风到民风、物质基础到精神风貌,都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发展持续向好、后劲持续增强、党群合力同心的良好局面。(记者李美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96

积分

出类拔萃

Rank: 5Rank: 5

积分
96
QQ
__依林_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09:04:48 显示全部楼层
</P>
  闪亮的日子

  □光明日报记者焦健

  6月27日,是江西省兴国县实验小学期末考试的日子。傍晚的一场大雨,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孩子们对眼前的大雨和即将到来的暑假一样欢欣雀跃。来到记者面前的五年级学生丁根平,一身湿气,几绺细发被雨水打湿贴在额前。
  “考得怎么样?”面对记者的问话,13岁的丁根平抿着嘴,双手把一张放假通知揉得皱皱巴巴,想了半天才说:“还可以。”
  “别紧张。”站在她身旁的父亲丁祖辉忍不住说道。这位面相朴实、右眼失明的农村汉子,今年已经64岁。他接过了记者的问题:“孩子前年来到县实验小学,进步很大,平均能考七八十分了。”说起孩子能来全县最好的小学读书,丁祖辉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他家住在兴国县东村乡小洞村,距县城30多公里。丁祖辉45岁才结婚,夫妻俩均为残疾人,两个女儿也都是领养的。全家收入就靠他走街串巷卖烟丝和政府的低保费。贫穷,让丁祖辉对孩子的未来从未奢望太多。直到2012年秋天,学校老师找到了他,告诉他县里推出了一项好政策,名叫“红军后代贫困学子关爱工程”。
  “这个工程的关爱对象为学生本人已纳入城乡低保的红军后代及孤儿特困生,采取四至九年级集中免费就读、其他年级原校免费就读的方式。”兴国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守叶向记者介绍道,受助学生在校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校服费、高中阶段学杂费等一切费用全由政府承担,同时还给学生每人每年2000元至45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一年全县至少要300万元”。
  “这个钱,该花!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感情问题,是执政理念问题。”工程的首倡者和组织者、兴国县委书记何舜平告诉记者,兴国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烈士县、红军县,长征路上几乎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籍将士倒下。经历了血与火考验的兴国人民,也经历着贫穷与落后的折磨。全县义务教育生13万人,贫困生占28%左右。“必须让红军后代、贫困学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何舜平语露笃定。除了政府财政,他还到处“化缘”,发动社会爱心捐助,并要求干部结对帮扶。他自己帮扶的3个孩子中的一个,今年高考取得了超出一本线20多分的好成绩。
  六年级学生张方圆是红军后代,也是关爱工程854名受助学生中的一员。她的文明礼貌和落落大方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红色班’其他学生一样,她的最大变化就是更自信、更阳光了。”兴国县实验小学校长赖晓辉说,学校注重对这些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感恩教育,“这些比物质帮助更加重要。”
  雨不知不觉停了,采访结束后,丁祖辉领着女儿急匆匆走出了校门。他们的家离县城还有一个多小时车程,末班车的时间快到了。提起暑假的打算,懂事的丁根平说要先帮家里干活,割水稻、做饭,她样样都行。
  但这注定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暑假,她的生活里会有田野,有白鹭,有小虾,有在稻穗上闪着金色光芒的日子。再开学,她就是六年级的学生了!
  (原载《光明日报》6月29日3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96

积分

出类拔萃

Rank: 5Rank: 5

积分
96
QQ
__依林_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09:07:53 显示全部楼层
</P>
  “住上小楼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经济日报记者禹洋

  6月下旬的赣南,满眼翠绿,到处生机盎然。27日,记者所在的中央新闻单位赣州行第四组记者来到江西赣州市兴国县长冈乡,体验赣南革命老区群众的生活。
  穿过一片荷塘,记者来到合富新村。刚到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干净整洁的小楼。合富村党支部书记危立新介绍说,“这是危旧土坯房改造和深山移民搬迁安置区,总共100多户人家,大多数已入住,还有一部分正施工。”记者沿路观察,发现村里超市、公共健身器材、诊所、农资供应站等一应俱全。
  长冈乡党委书记黄淼澜告诉记者,乡里很早就想解决困难农户的居住问题,无奈当时资金、政策支持还不够。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中央和地方财政多方协调,批复了专项财政拨款。两年多来,长冈乡已经完成800多农户危旧土坯房的改造。
  见村口来了生人,村民黄传芳主动迎上来,邀请记者到家中喝茶。黄传芳今年71岁,以前一直住在山上的土坯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交通也很不便。今年年初,土坯房改造工程部分完工后,老人和大儿子用10万余元积蓄和政府补贴的2万元钱,买下了这套200平方米左右的两层小楼,一起居住。
  “住上了小楼房,咱们老区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多打些粮,多卖点钱,过上更好的生活。
  (原载《经济日报》6月29日3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96

积分

出类拔萃

Rank: 5Rank: 5

积分
96
QQ
__依林_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09:12:55 显示全部楼层
</P>
  君子谷:深山间的绿色生态梦

  □光明网记者郑子琳

  走进江西赣州市崇义县的君子谷,犹如进入了一个野生水果世界。在罗霄山脉东南深山区,漫山遍野各种各样的果树,即使是从小生活在山野,恐怕也难以一一报出这些植株的名字。
  崇义县本有“炼山”的传统,为了种植粮食和经济林木,农民会放火烧山,把山上野果树清理掉。
  从小成长在花果林木间的庄席福不忍这些果树就此消失,在广东创业成功后,他开始践行自己幼时的梦想——从老乡手里收购这些果树,再移栽在君子谷中。从1995年起步至今,当初移栽的果树早已生长得郁郁葱葱,绿色生态产业也初具规模。
  六月末的罗霄山区,湿热多雨,我们在君子谷里穿行时已是正午,阳光炙烤下,水汽蒸腾,但眼前目不暇接的果树让人忘却了闷热难耐。
  在这里,我第一次嗅到刚采摘下来的薄荷叶片的清香,触摸刺葡萄枝干上凸出却不扎手的尖刺,品尝杨梅等野果混合酿造的原汁饮料,深切地感受到生态产业可以创造的价值和幸福。
  在群山掩映间,有一幢酒庄风格的建筑格外醒目,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凸显在大山深处。在参观完这幢君子谷生态酒庄后,我才了解到中国野生刺葡萄所酿的红酒品质、口感和营养价值丝毫不逊于法国知名红酒。将野果深加工酿造成果酒,不仅为君子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在国际酿酒比赛上为中国赢得殊荣,这既依托于君子谷丰富的自然资源,也离不开科技专家和研发团队的悉心工作。
  扎根在这深山幽谷中的君子谷团队,用心血和汗水将荒山变为野果资源的宝库。对君子谷团队来说,保育林木比创收更为重要。近二十年的投入,或许得到的物质回报并不算多,但他们所创造出的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却是巨大的。
  离开君子谷,解说员的话言犹在耳:“最开始大家都说我们的庄总很傻,外贸生意做得那么大仍然摆脱不了小农意识,还是个农民,收购这么多果树有什么用?但他却坚持说这是他的梦想,既然被认为是农民,干脆就在君子谷建个农民学校,进行果树栽培方面的培训。”我想,每个有梦想的人都有一种“傻”劲,但正是这股劲让他们做出了令人可敬的事业。
  (原载《光明日报》6月28日3版)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96

积分

出类拔萃

Rank: 5Rank: 5

积分
96
QQ
__依林_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09:23:45 显示全部楼层
</P>
  红土地上的“三峡人家”

  □光明日报记者靳昊

  与“三峡人家”的相遇,是一个巧合。
  25日,我们一行人本来是奔着江西省全南县南迳镇的古梅园而来。山坡的一侧,上千株的古梅树散落其间,有的树龄长达二三百年。走到山坡的另一侧,山上种满了脐橙,路边有一座平房,房门锁着,外墙上写着四个字:三峡人家。
  “为什么叫‘三峡人家’?难道这里也有三峡移民?”我脱口而出。同行的南迳镇党委副书记林海告诉我:“你说的不错,这一家就是从湖北秭归县搬迁过来的三峡移民。”
  那么,他们千里迢迢搬到这里,生活得怎么样?心念及此,这家的男主人就回来了。我和他聊了起来。这位肤色黝黑的中年男子叫蔡祖富,他刚去给脐橙树捉虫子去了。
  “您搬到这里多久了?”“差不多有十年喽。”早在2004年,蔡祖富和他的12户同乡,离开了故乡湖北省秭归县邓家坡村。来这里安家落户之前,他还特地和乡亲们到这里做了一番考察。觉得这里条件不错,于是他下决心搬了过来。
  “那您生活得怎么样?”“我之前在老家也是种橙子,现在还是做一样的事,不过收入比以前高了不少。”蔡祖富笑着说,现在他家种了20亩脐橙,一年的纯收入最少也有五六万元。“这里的红土特别适合种脐橙,种出来的脐橙特别好吃,价格也高。”蔡祖富在这里尝到了甜头。
  屋里摆放着几把用柏木做成的木椅。蔡祖富说,他们老家人经常坐这种木椅,特别结实耐用。“我们那里有用过上百年的呢!”蔡祖富自豪地说道。墙上还挂着一幅中国地图。全南县县委宣传部的干部钟慧燕说,移民家里都会挂地图。“他们经常指给孩子,‘看,这里是我们的老家!’”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就像这片红土地上的客家人一样。
  为了让三峡移民们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全南县近年来先后投入210多万元用于南迳镇三峡移民后续扶持工作,为移民们修建道路和饮水安全工程,进行产业扶持。现在,移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也早已和老表们打成了一片。蔡祖富说,同来的老乡当中已经有两位青年娶了本地的姑娘。
  曾经,这里的老表们热情接纳了共产党和红军战士,滋养了中国革命事业。如今,他们又把来自远方的三峡移民当作自己的亲人,让蔡祖富们能够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生根发芽。
  时代在变,老区人民的淳朴善良一直没变。
  (原载《光明日报》6月27日3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赣南网

© 2013-2016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用微信扫一扫

赣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