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3.94万平方公里土地流光溢彩,929万人民欢欣鼓舞,720多个日日夜夜不懈奋斗,赣南振兴发展道路迎来了一个重要节点——《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两周年,这是赣南人民圆梦征途中的一个幸福刻度。
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国家部委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动下,《若干意见》及系列政策逐步转化为赣州发展的优势。我市凝聚各方合力,感恩奋进,狠抓落实,把对苏区振兴发展的战略追求融入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洪流,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2012年、201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趋好、好中趋快,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赣南人民的振兴之梦,道路清晰,指向明确。振兴之路,蓝图绘就,就在脚下。
扶持政策全方位覆盖
5月28日,中国(赣州)第一届家具产业博览会在我市南康区开幕。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之前成功举办了八届的南康家具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盛会。顶级盛会助力南康家具产业发展,效果立竿见影。据不完全统计,在为期3天的会展期间,累计观展人数12万多人,与上届(即2013年举办的中国中部第三届暨南康第八届家具博览会)同比增长33.3%,累计签约金额10亿多元,同比增长479.7%。
这是《若干意见》出台后,带给赣州诸多实实在在的优惠之一。
对于在赣州落地、发展的企业来说,享受税率为15%的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是让企业减轻负担、焕发活力、增强后劲的极大利好。
“企业所得税税率从25%下降到15%,税收优惠政策使赣州在承接产业转移上优势更加明显,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赣州开启发展的第二个春天。”科之光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义生说。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科之光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在赣州投资了9亿元建设电子产品项目,而从意向洽谈到签约入户只用了31天的时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政策实施两年多来,全市共有501户企业享受了5.75亿元的企业所得税减免,惠及有色金属、电力、农副产品加工近40个行业。
为了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各级领导、部门倾情扶持,从政策、制度、资金、项目、人才等全方位扶助。《若干意见》配套文件及相关政策出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政策支持体系;38个部委出台43个具体实施意见或支持政策;明确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启动与部委和央企干部上挂下派工作……
一桩桩、一件件,出台的是政策、制度,提供的是人才、资金及项目,触摸到的是各级领导及部委对赣南人民沉甸甸的厚爱和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倾力扶持的决心!
民生福祉实实在在
“没想到有生之年我也能建新房,没想到老百姓建房国家给补助。”这是寻乌县吉潭镇圳下村土坯房改造户潘荣娣感慨的两个“没想到”。
潘荣娣家里有6口人,一直挤在有50多年历史的土坯房里。房子破旧,一下大雨,多处墙面漏水,一到雨天她就担心房子会漏塌。2013年4月,吉潭镇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启动后,在“三送”干部、镇村干部的帮扶下,潘荣娣家宽敞明亮的新房很快便建起来了。
《若干意见》出台后,千万个潘荣娣这样的群众得到了实惠。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作为振兴发展的开局大事,目前,全市69.5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中,有40.68万户已基本完成改造,183万户农民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
对安远县版石镇赖坑村村民刘小伟来说,用上干净、方便的自来水是尤为幸福的事。刘小伟家院子中央便是自来水龙头,水龙头下的水池贴着白色瓷砖,瓷砖上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两行红彤彤的字。
刘小伟至今记得往日的艰辛——因为缺水,自己每天要到村头的水井挑水,再将水进行沉淀。遇到干旱时,全家人生活用水极为困难。全村都在一口井挑水,排半天队才挑半桶水回家。“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们农村人能这么快就与城里人一样,用上了自来水。”这是刘小伟发自内心的感慨。
住房,饮水,民生实事远不止这两件。两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新增财力重点向民生倾斜,连续两年筹集资金200多亿元,每年办好100件民生实事。2013年,全市民生类支出达271.6亿元,比2011年增加102亿元。解决237.9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35万多户低电压改造,解决7万多户不通电、18万多户看不上电视问题。市中心城区共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3.84万户……
一缕缕民生的阳光,织就一张巨大的幸福网络;一件件惠民的实事,泼墨成一幅徐徐展开的幸福画卷。
重大项目加快落地
《若干意见》给力,赣州政策洼地优势明显,但政策洼地要变成发展福地,还需要项目,尤其是一大批重大项目的推动。
两年来,全市上下凝聚共识,真抓实干,加快项目落地,增强苏区振兴的内生动力。
近日,在上犹县工业园内,赣州广建玻纤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电子级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2015年建成投产后,该公司年可新增主营业务收入6.8亿元,利税1.5亿元,成为上犹县玻纤复合材料产业集群的核心龙头企业。该项目投产后,将为上犹县玻纤及新型复合材料企业提供充足的原丝、原纱,带动玻纤绝缘材料等新型复合材料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成为带动全产业链发展提质的新引擎。
而在位于会昌县台商创业基地的年产1.5万吨生物基活性炭项目建设现场,各种工程车来回穿梭,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
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项目成功落地,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输入急需的血液。
2013年以来的7次重大招商活动中,我市共签约内外资项目269个,其中签约国外(境外)项目62个,投资总额49.81亿美元;签约省外项目207个,投资总额3998.36亿元人民币。目前,269个项目中完成注册项目122个,进资项目102个,已开工项目92个。2012年至2013年,全市开工重点工程267个,完成投资1346.3亿元。
一大批完善我市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得到大力推进。赣州黄金机场机坪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南昌至宁都、寻乌至全南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兴国至赣县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赣韶铁路建设、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加快推进,昌吉赣客专项目建议书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并将于今年开工……
一大批破解能源瓶颈项目加快落地。赣州南500千伏等12个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26个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省天然气二期管网工程开工建设;樟树至吉安至赣州成品油管道已铺设完成;赣州东(红都)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获核准并将于近期开工……
项目是引擎,是支撑,是发展破题的关键。一大批项目的先后落地,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力,托起明天腾飞的希望。
挺起产业升级的脊梁
基础设施的改善,能源瓶颈的进一步破解,为赣州本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条件,让赣南苏区振兴有了底气。
赣州资源丰富,是著名的“世界钨都”“稀土王国”,黑钨储量全国第一,离子型中重稀土矿储量全国第一,已成为全国重点有色和稀土金属生产基地。可单靠资源过日子,肯定不行。如何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将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赣南上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加大对矿产资源整合整治力度,着力延长产业链,开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就成了一条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目前,我市对钨、稀土等资源的开采经营依法进行整治和规范,全面推动钨和稀土等矿产产业开采规范化、有序化,开发规模化、高端化,推动钨和稀土等矿产走精深加工的路子,推动资源开发与科技创新嫁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矿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钨和稀土优势矿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主营业务收入近800亿元,赣州稀土集团被确定为组建国家级大型稀土企业集团的牵头企业。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位于章贡经济开发区的中国汽车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检测研发大楼建设工地上, 7万平方米的检测研发大楼正在加紧进行基础工程建设,大楼预计在2015年年底竣工投产使用。公司工程部经理周国文虽然臂膀被晒得黝黑,但仍兴奋。他说:“整个项目5年内将全部建成,建成后将形成汽车与关键零部件检测、研发与生产、汽车及零部件市场、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等板块联动的特色产业集群,将助推赣州产业升级,扩大经济规模。”
产业的脊梁,在政策的扶助中逐步昂起;产业升级的步伐,在赣南人民渴盼的眼光中,越来越快……
凝聚了人心锤炼了干部
“天气这么热,县里的干部在烈日下挨家挨户去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干部的好作风让我很感动,我带头搬迁。”村民李开泉说。 6月11日,于都县利村乡三坊头村,为了加宽和延伸该村村部通往塅坑组的通组路,县委宣传部的“三送”干部冒着炎炎烈日,进村入户,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让村民十分感动,都说:“县里的干部都这么卖力,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这是该县“集中组织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解难题”活动中的一个镜头。
6月初以来,我市启动10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专项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分期分批深入到基层,进村入户,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帮扶群众,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苏区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群众这样评价。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短短两年来,赣南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政策利好正渐渐地转化为赣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干部作风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
“在争取国家顶层设计和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过程中,既大力转变了干部的作风,又极大地锤炼提升了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素质。《若干意见》的出台与实施正是弘扬苏区精神的实际行动。”一名机关干部在一篇理论文章中这样写道。诚如斯言,《若干意见》从酝酿、决策到正式出台,时间之短,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前所未有。为了《若干意见》能够早日出台,许多同志日夜奋战、呕心沥血。《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我市广大党员干部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发愤图强,沉下身子察民情、解民忧、谋发展,自觉投入到振兴发展的大潮中,使国家的好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若干意见》出台为契机,我市扎实开展干部“治庸、治懒、治散”活动,推进干部作风转变,并充分发挥“三送”干部扎根基层一线的作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干部在基层工作中锤炼党性、改进作风、促进发展,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作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开局大事,广大机关干部勇当先锋、主动作为、结对帮扶,开展入户宣讲、坦诚谈心、做好规划、选好户型、算好成本、协筹资金、建好台账、规范运作等方面的工作。正因为有广大干部扎扎实实的工作,才有两年改造40多万户的成绩。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两年来,赣南干部谋事创业的氛围更浓了、作风更实了。在对接融入中,干部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创新了理念,遇到问题、对待工作更能站在全国的高度去思考、去谋划,推动工作的能力得到提升、干事创业的本领不断增强。(记者吴迪)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