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新主题
查看: 1608|回复: 0

[咱身边事] 面对登革热疫情蔓延 个别输入性病例及时治疗

[复制链接]

[咱身边事] 面对登革热疫情蔓延 个别输入性病例及时治疗

[复制链接]
丢ㄋ啈冨の潴 发表于 2014-10-16 09:37:18 浏览:  1608 回复:  0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P>   20141016094014211.jpg
  10月13日,市疾控中心防疫人员正在用药物灭蚊。

  据广东省卫生计生委13日通报该省疫情,今年共报告病例31136例,增幅有所下降。专家预计随着天气转冷和加强防控等因素,疫情将逐渐减缓。针对我市当前登革热疫情的防控,本报已作过多次报道,但随着南方登革热疫情的变化,很多市民仍很关心我市登革热疫情的防控情况。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赣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我市现个别输入性病例
  已实施全天候实时监测
  10月15日,赣州市疾控中心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市仅发生个别输入性病例,且这些病例已得到及时有效的隔离治疗,现已痊愈或正在恢复之中。
  据介绍,在广东发生大面积登革热疫情之前,即在盛夏之时,我市就开展了严格的疫情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病人,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控制疫情的蔓延。赣州市疾控中心每天24小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旦疫区省份报告1例涉及赣州的病例,该系统会马上将信息以短信的形式发至赣州市传防疫情管理中心人员手中,这样疾控中心可以最快形式对该病例进行跟踪调查。通常如果病人还在疫区省份,防疫人员会建议其治愈后再返回赣州,如已返回则须做详细调查与处置工作。一旦有病例输入,我市会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和调查处置。本报曾报道过,7月下旬,章贡区发现一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患者系从东南亚旅游归来的一名32岁女士,在医院已得到积极治疗,并已痊愈。
  日前,在监测到广东省报告的我市某县有一例登革热疑似病例后,市、县疾控中心立即对其跟踪调查。该病人长期在广东打工,在出现了39℃高烧、头痛、全身肌肉痛、关节痛、结膜充血,以及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等症状体征后,到当地医院就诊,并诊断为疑似登革热,但该病人拒绝在当地治疗,第二天返回到赣州某县医院治疗。对于这样的病例,市、县两级疾控部门对他采取了隔离治疗、采样检测确诊措施,并对当地开展了灭蚊、清除滋生地及蚊媒应急监测等一系列工作,从而有效地防止疫情的蔓延。(廖勇 刘文生 记者张庆云 文/图)
  >>相关链接
  防蚊灭蚊是重点
  对于成蚊的杀灭应使用国家正式登记的卫生杀虫剂,对疫点周围的绿化带、阴凉场所,以及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差的绿化带、社区卫生死角等进行重点喷洒。
  如何正确处理伊蚊滋生地,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应做到以下几点:
  1.翻盆倒罐,清除闲置无用积水。
  2.清除卫生死角和垃圾。
  3.管理饮用水或功能性容器积水。
  4.种养水生植物的花瓶,每5至7天换水1次,冲洗植物根部,彻底洗刷容器内壁;大型莲花缸、池,可放养食蚊鱼等。
  5.竹筒树洞等积水的清理。
  防治登革热尚无疫苗与特效药
  据专家介绍,目前尚无疫苗用于预防登革热,也无专门治疗这个病的药物。病人在发病的头一个星期是危险期,期间血小板会大量减少,所以要求病人住院观察。如果病人血小板在一个星期左右开始增加,则病情往好的方向发展。病间必须多休息,多吃东西,多喝水。
  白纹伊蚊,赣州人称其“花蚊子”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与病人的直接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
  白纹伊蚊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花蚊子”,它的一个主要习性是白天叮咬人或动物,喜欢在小面积的积水上产卵,也称为“清水容器型”蚊子。
  赣州市为白纹伊蚊流行带,但因赣州市与广东及东南亚等地相比气温偏低,伊蚊密度也相对较低,这也是赣州市不是传统登革热疫区的主要原因。
  日常预防登革热健康提醒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2.如果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3.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分量。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5.防止积水,清除伊蚊滋生地。
  6.尽量避免用清水培植植物。
  7.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赣南网

© 2013-2016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用微信扫一扫

赣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