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新主题
查看: 1607|回复: 0

[咱身边事] 长征从这里出发 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

[复制链接]

[咱身边事] 长征从这里出发 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

[复制链接]
恋♂爱℡ 发表于 2014-10-16 09:46:41 浏览:  1607 回复:  0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世纪30年代,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进行的万里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赣南苏区是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铸造了一座永恒的历史丰碑,铭刻了一段荣耀的红色印记。可以说,没有赣南苏区人民的参军参战,就没有强大的中央红军;没有赣南苏区人民的倾力支援,就没有中央红军的胜利突围长征。
<P>   20141016094822489.jpg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资料图片)。

<P>   20141016094822489.jpg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主题雕塑(资料图片)。

  决策长征
  1933年9月,国民党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亲自任总司令,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其中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有50万人。这次“围剿”,敌人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方针。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直接领导这次反“围剿”战争。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秦邦宪)把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了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而李德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种正规阵地战的经验,并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他们反对“诱敌深入”,命令红军全线出击,企图实现“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使红军辗转于敌军主力和堡垒之间,陷于被动地位。由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广大红军指战员虽经浴血奋战,付出重大代价,战局却节节失利,日趋陷入困境。尤其是1934年4月中央苏区北大门的广昌失守后,国民党军进入中央苏区腹地,根据地日益缩小,军力、民力和物力消耗巨大,面临的形势日趋恶化,中央红军在根据地内粉碎敌军第五次“围剿”已极少可能。5月,中央书记处作出准备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的决策,同时报告共产国际获得同意,并从6月底开始,在中央苏区作了兵员、物资、干部等方面突围转移的有关准备工作。
  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压力,并准备实施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组织两支部队北上和西进。1934年7月,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红七军团改称北上抗日先遣队,经福建北上到闽浙皖赣边区。与此同时,红六军团奉中革军委命令于7月下旬退出湘赣根据地西进,带有探路的性质。9月,中央苏区仅存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等县的狭小地区。形势的日趋恶化,促使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制订了中央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的行动计划。
  为了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各部队做好突围转移的准备工作,安全到达预定地域集结,1934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红一、五、八军团和红三军团及红十五师,分别在兴国高兴、古龙岗和石城等顽强阻击敌人进攻,迟滞敌军推进速度。当“三人团”获悉国民党军将提前向中央苏区腹地发起总攻的情报,遂决定将原定10月底11月初突围转移的计划提前到10月中旬实施。10月上旬,应国民党粤军请求,周恩来、朱德委派何长工、潘汉年为代表,在寻乌罗塘与粤军代表杨幼敏等秘密谈判,达成了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通商和必要时可互相借道等5项协议,为中央红军顺利突破第一、二道封锁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央红军主力突围转移前,中共中央决定组成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项英为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为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统一领导中央苏区和闽浙赣苏区的红军和地方武装继续坚持斗争。10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下达命令,红军各军团开始陆续撤离战场,集结转移。为便于随军行动和突围转移,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编为2个野战纵队(即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10月9日,中革军委又下发了《野战军10月 10日至20日行动日程表》,具体规定了军委纵队,中央纵队及第一、三、五、八、九军团逐日任务及行军驻地路线、地域。
  接军委电令后,红一军团于10月7日先秘密移驻兴国县域,11日再到达于都段屋、宽田地域;红三军团也于7日撤离战场,先退守在石城县南部,进行人员、物资补充和训练后,16日到达于都西部;红八军团于8日晚撤离由兴国古龙冈,经于都桥头、银坑等地开至兴国社富地域集结补充;红九军团于9月28日先撤至福建长汀南部休整,再经古城、瑞金,到10月10日进抵会昌珠兰地域休整;红五军团于10月17日最后撤离战场,边行军边补充新兵和物资,经兴国社富于19日晚到达于都县城北部集结待命。被编为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也于10月10日晚,由瑞金梅坑等地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13日抵达于都。
  1934年10月上中旬,突围转移的各路红军部队先后到达于都地域集结,一面休整补充,一面进行突围转移前的最后准备。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17日,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向第二集结地域于都、安远、赣县边界移动,实行战略大转移。25日,胜利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向赣粤边界突进。30日,由大余进入崇义,再向湘南进军。从此,中央红军主力全部突围撤离中央苏区,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开始了漫漫万里长征路。
  支援掩护
  中央红军在赣南苏区准备突围转移和进行集结休整期间,赣南苏区人民倾其所有,无私奉献,倾力支援和掩护红军突围转移。主要集中表现在:
  第一,竭尽全力地支援中央红军做好突围转移的准备。一是为红军扩大兵员和充当挑夫。由于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伤亡损失严重,扩红工作显得尤为紧迫。1934年5月至7月要求全中央苏区扩大红军5万名,实际上仅用60天就超额完成,扩大红军62269名。10月上中旬,中央红军在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前夕,又突击扩红18204名。据资料统计,1934年10月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8.7万人中,赣南籍红军子弟兵就有约6万人。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以上赣南籍的烈士捐躯。赣南10.82万余名革命烈士中有半数是在长征路上牺牲的。为突围转移需要,中革军委要求在中央苏区征调5000名挑夫组成红军运输队,准备随军行动。二是为红军筹集物资和军费。当时“一切为了革命战争”的口号已成为苏区群众自觉行动。在红军突围长征前,为筹措军粮,苏区群众节衣缩食,先后完成了24万担和60万担借谷筹粮计划,购买公债超过300万元,节约130万元捐助红军。苏区兵工厂工人夜以继日地赶制和修理枪械弹药供应红军。此外,还发动苏区群众收集被毯20680床,棉花4.3万余公斤,草鞋20万双,米袋10万条备用。
  第二,奋不顾身地掩护中央红军迅速集结安全转移突围。尤其是在红军集结地于都,苏区人民组织了大批慰劳队,带着鸡蛋、猪肉、草鞋等慰问品,热情慰问红军指战员;妇女们组织了许多洗衣队,帮助红军洗衣服。中共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赣南军区集中全力,动员和组织于都河沿岸群众,协助红军架设5座浮桥。为支援红军架桥,于都县城居民几乎把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老人寿棺都捐献出来。苏区所有的船只都被组织集中在于都,帮助红军架设浮桥。为避免敌机侦察暴露目标,浮桥架设工作从每天下午4时开始,晚上8时架通,次日凌晨拆除,不留痕迹。苏区船排工人与红军工兵部队全力配合,每天都及时将浮桥架好,为红军夜渡于都河创造了便利条件。为确保中央红军主力能安全集结和突围转移,赣南苏区人民在中革军委和各级党政军组织领导下,实行赤色戒严,严密封锁消息,并制造假相迷惑敌人。这为中央红军主力突围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殚精竭虑地安置留守苏区的红军伤病员和家属。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撤离中央苏区突围转移时,留下2万余名红军伤病员在中央苏区。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决定将这些一时难以伤愈的伤病员,安置在苏区群众家中。赣南省和于都、瑞西等县党政机关,对妥善安置这些伤病员非常重视。1935年1月22日,中共瑞西县委还就安置伤病员问题给各区乡发出指示信,要求做到:“(一)每个伤病员都要有一个火笼;(二)每个人要有一床棉被,无棉被的以蓑衣单被代替;(三)每五天洗衣一次,无换洗(衣服)的借衣裳给他换;(四)每三天洗汤(澡)一次,生疮的每天一次或两次;(五)经常热茶热饭招待;(六)过年发动群众慰劳;(七)每十天发动妇女儿童团慰问,主席支部(书记)参加;(八)每个休养员要备一副单架,准备四人抬,无论在任何环境不使伤病员受危险;(九)十天召集组长联席会一次检查工作。”红军伤病员在群众家中都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留在苏区的红军家属都分别被妥善地疏散到白区或群众家中隐蔽,得到安置。
  战略配合
  从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撤离战场向指定地域集结开始,到11月上旬红军野战军经赣粤边胜利推进到湘南地区,直至西进长征,赣南苏区军民在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下,肩负起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从苏区安全突围转移,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的重任。
  一是接替中央红军主力防务,阻延国民党军进攻。10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红24师和地方武装接替中央红军主力的全部防御任务,迟滞各路敌军向苏区中心地带进攻。按照指示,红24师和各地方部队先后接替了红军各军团的防务,在长汀、于都、宁都、兴国等地区开展斗争,掩护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东线战场:从9月底开始,红24师和福建军区独立团就奉命在长汀之南,阻击东路河田之敌李延年纵队前进,使红9军团从容退出阵地,开往瑞金、会昌集结。北线战场:红军独立7团和赤水、石城、太雷等县地方武装,也从10月7日开始,接替红3军团和红15师防务,阻击石城之敌前进,使红3军团和红15师先后安全撤出战斗。江西军区的两个独立团和宁都(博生)、洛口、宜乐等县地方武装,从10月上旬开始接替红5军团阻击从广昌向宁都推进之敌。西线战场:江西军区另两个独立团和兴国、永丰等县地方武装,抗击从永丰龙冈向兴国古龙冈推进之敌,使红8军团安全撤离战场,开向兴国南部集结。10月16日,红军独立3团又从于都南部匆匆赶到兴国,与赣南军区杨赣分区独立13团一起,接替仍在兴国城南作战的红5军团防务,阻击兴国之敌。南线战场:赣南军区独立6团和独立14团,奉中革军委命令直接配合野战军突破粤敌设在安远、信丰和赣县间的第一道封锁线战斗。独立10团在门岭、会昌以东地域,独立15团和独立16团在门岭、安远之间和站塘、麻州地域阻击粤敌前进。
  二是配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坚持开展游击战争。10月21日,在中央红军主力开始突围时,按照中央军区的指示,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率独立第6、第14团等部,大力开展游击战争,积极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突围。当国民党粤军从重石、版石、新田、古陂、韩坊一线撤退后,独立第14团进占韩坊、古陂,独立第6团主力进占安远城,独立大队与江西独立营进占重石、版石和龙布一带,保卫队和独立第6团1个营进占新田地区,继续钳制敌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11月初,国民党粤军由南雄、大余、横江地域向红军主力追击,信丰、南康、安远等地敌军兵力甚为空虚,独立第6、第14团又深入到这个地区,开展游击活动,钳制国民党粤军追击,有力地配合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中央红军主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为保卫中央苏区,策应中央红军主力西进,中央军区命令红24师在汀州以南阻止河田之敌前进;江西军区独立团阻滞广昌之敌前进;独立第13团监视兴国之敌;独立第7团阻滞石城之敌前进;赣南独立第6团配备大部工作人员随中央红军主力之后跟进,一面掩护主力红军侧后安全,一面沿途收容主力红军的伤病员,并担任主力红军的后方运输任务,从而解除了野战军和中央机关集结及突围转移初期的后顾之忧,使野战军从容进抵湘南地区。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军妄图消灭留下来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采取碉堡围困、经济封锁、移民并村、保甲连坐、大肆烧杀等最残酷最毒辣的手段,实行反复“清剿”。面对敌军的反复“清剿”和血腥镇压,中共苏区中央分局按照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指示,领导红24师和10多个独立团等共1.6万余人及部分党政工作人员,突围转移,分散在赣粤边、闽赣边地区,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不仅钳制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在战略上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而且保存了革命的种子,坚持了游击根据地,并成为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我们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就是要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昨天为今天作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重要基础。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是要铭记历史,越不能忘记我们所走过的艰辛曲折的道路,越不能忘记无数英烈先辈所作出的贡献和付出的牺牲。从伟大的长征精神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铭记革命历史中砥砺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用革命历史浸润思想,用优良传统涤荡心灵,激活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践行群众路线,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奋力迈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步伐,为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阳振乐 作者系赣州市委党史办副主任)
<P>   2014101609482248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赣南网

© 2013-2016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用微信扫一扫

赣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