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新主题
查看: 1482|回复: 0

[咱身边事] 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追记革命烈士宋旌

[复制链接]

[咱身边事] 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追记革命烈士宋旌

[复制链接]
Ivan@_@陶 发表于 2014-7-9 09:52:34 浏览:  1482 回复:  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端午节这一天,河南省唐河县刘洼村老教师宋江华握着手机的手不住地颤抖。每逢佳节,他都能收到学生宋旌给他发来的祝福短信,20多年从未间断。这一天,他的手机里却一直没有出现那个熟悉的名字。
  在同一个村庄,胃癌复发的66岁老人李海梅隐隐约约感到有些不对劲,丈夫和小儿子离家好多天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家人都瞒着她。她怎么也想象不到,几千公里之外有一场追悼会,和自己的大儿子宋旌有关。
  5月27日这天,全南县弥漫着悲伤。县殡仪馆悼念厅里庄严肃穆,哀乐低回,400多名干部群众含泪目送革命烈士、全南县人武部副部长宋旌最后一程。
  而前一天傍晚,在桃江两岸,点点烛光和放飞的孔明灯将江面照得透亮,深深寄托着广大干部群众对英雄的无限哀思。
  爱他、敬他的人们至今仍然不愿相信,那个在滂沱雨夜中,不惧险恶、不顾疲惫搜救落水失踪学生的“宋部长”,生命的指针永远停在了41岁。
  长期以来,宋旌艰苦朴素、安于清贫,严以修身、严以律己,始终把传承苏区干部好作风、当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宋旌离去后,南京军区为他颁发“献身国防金质纪念章”、追记他一等功,江西省军区政治部评定他为烈士。人们深情回忆:他是人民的好儿子,“为民、务实、清廉”六字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勇于担当 激流中展现军人本色
  5月的全南,连续强降雨导致境内河流水位猛涨,随之而来的汛情焦灼着每个人的心。
  18日下午,3名中学生在桃江仙女陂水坝上戏水时,被上游汹涌而下的山洪冲走,其中2名学生被紧急赶到的抗洪救灾队员成功营救,另一名学生被洪水冲走失踪。随后的两天,宋旌亲自驾驶冲锋舟14次下水,带领县人武部职工、民兵应急队员搜救失踪的另一名学生。
  “发现疑似失踪学生。”21日19时35分,警方接到市民报案,闻讯后宋旌顾不上连日的疲惫,驾驶冲锋舟前往搜救。
  随同的应急队员陈石财考虑到宋旌连日辛劳,建议他稍作休息,让其他人下水搜寻。“找人要紧。”他说,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水性好、经验足,更是应该带头。大雨不断冲击着桃江水面,宋旌稳稳地操控冲锋舟在一遍遍地搜寻。行动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依然没有找到失踪学生。
  “请求你们再帮我找找吧!”在冲锋舟靠岸加油时,失踪学生家长刘双互急切地请求道。面对救子心切的家长,宋旌再次驾驶冲锋舟冲进奔涌的洪水,在漆黑的江面上仔细搜寻。
  谁也没有想到,宋旌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23时许,冲锋舟在行至距离南海大桥滚水坝约100米处时突然熄火。舟上4人轮番拉引擎重新启动冲锋舟,都没能奏效。宋旌沉着冷静,指挥大家不要慌,尽可能想办法让冲锋舟停靠在桥墩上。
  冲锋舟顺急流直下,接近桥墩时,宋旌试图用冲锋舟上的竹竿抵住桥墩、用竹竿铁钩钩住护栏,但因水流太急,均未成功。就在冲锋舟接近橡皮坝,眼看就要被卷着漩涡的湍急江水掀翻时,宋旌最先把身边的袁华推出冲锋舟,另两名应急队员刘树伟、陈石财也跟着跳出冲锋舟,宋旌却来不及跳,随冲锋舟侧翻到江里。
  回想起那一刻,袁华几度哽咽:“在漩涡里打转的生死关头,是宋旌推了我一把,我获救了,而他却……”
  战友们、同事们都说,宋旌的壮举,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这与他根植于心的宗旨观念和坚定的党性修养密不可分。入伍22年来,无论是当普通战士,还是走上领导岗位,无论是在军分区机关还是在人武部,宋旌都以过硬素质、扎实作风和模范行动,高标准履职尽职。因工作成绩突出,他2次荣立三等功,2次被省军区表彰为“优秀机关干部”。
  务实清廉 践行苏区干部好作风
  在全南县人武部的学习橱窗里,至今还张贴着宋旌的学习体会文章,其中写道:“共产党员要正确认识名和利,当官就不能发财,要把清廉底线刻在心间。”
  继承革命传统,激活红色基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宋旌言行如一,始终在路上。
  走近宋旌生前的生活空间,记者不禁感慨:一个副团职领导干部的生活,俭朴得令人不敢相信。他生前所住的人武部宿舍没有空调,只有一台落地电风扇,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宋旌的遗体被发现时,迷彩服口袋里装着刚花了千余元买的手机,妻子王群阁含泪告诉记者,这是他生前最贵重的生活用品。
  宋旌对自己省了又省,但在并不富裕的家中,却是顶梁柱。弟弟宋汉生说,宋旌是家中老大,非常顾家:妹妹患病,他曾多次带着她到大医院救治;2012年春节,家里旧房子因电线老化失火烧毁,宋旌出了大部分钱,村里资助了一部分,父母又外借了一点,这才重新盖了三间平房。
  同事们大多不知道宋旌的家庭情况,只看到他无论在哪一个工作岗位,都把清廉底线恪守心间。
  赣州军分区后勤部职工曾春莲回忆,宋旌任后勤部供应办主任时,衬衣领子破了,想找人修补。别人都劝他去仓库拿一件新的,他却说:“我是农民出身,知道挣每一分钱都不容易。这件衣服就是领子破了,补补还是可以穿的。虽然我们现在到了部队,我们不能忘本啊,党培养了我们,我们不能把以前的本色忘掉。”
  在军分区负责后勤部工作时,有人曾找他送礼说情,却吃了“闭门羹”。2012年,单位集中采购一批物资,有一家公司主动上门推销。屡遭拒绝之后,公司经理干脆找上宋旌的办公室,悄悄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要表示“心意”。宋旌当场拍桌子:“如果不把你的‘心意’收起来,你将永远失去军分区采购供应的资格!”
  和宋旌既是老乡又是战友的军分区政治部宣保办主任谷军回忆,去年宋旌带县里的潜艇兵到赣州市体检,中午有人提议找一家特色店吃烤肉。他严词拒绝:“不要吃太贵的,只要吃得干净卫生、吃饱了就可以了。”
  在同事们眼中,宋旌对公家的财物也总是省了又省、算了又算,以“抠门”出名。
  2007年,宋旌调到赣州军分区后勤部供应办负责食堂管理工作后,发现食堂存在浪费的现象。一天,宋旌默不作声地将别人吃剩的馒头放入自己的饭盒,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碎馒头吃掉。宋旌一边嚼着馒头一边说:“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所以深知农民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在他的感染下,机关食堂重回节俭之风。
  2009年,宋旌担当起了赣州军分区财务审核职责。在财务管理上,不管职务高低,从来没有人能够在宋旌手上报销一张无预算或超预算开支的票据,军分区首长都说:“有宋旌管着财务后勤,最让人放心。”2011年初,在编制军分区本级年度经费预算时,有人提出分类别执行伙食标准,有人提出因人员流动性大,要增加编制数的10%供应伙食费,宋旌搬出《军队公务事业费标准》这把“尚方宝剑”,硬是砍掉4.2万元伙食费。
  宋旌善打经济算盘,工作却从不耽误。战友们至今仍记得,2011年12月下旬,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军分区教导队里6台牵引车、6辆野战炊事车、8顶生活保障帐篷整齐排列,仅50分钟,军分区全体人员就在帐篷里吃到了热气腾腾的可口饭菜,这是宋旌带领炊事班训练了10天的结果——1台野战炊事车1小时内可同时保障120人用餐,大大提升了军分区后勤保障能力。
  一心为民 桃江见证军民鱼水情
  从宋旌落水的那一刻起,人们的心都被揪了起来。从白昼到黑夜,从将军到群众,从全南南海桥绵延到龙南境内,一张3千多人次参与的搜救大网全面铺开,在赣南红土地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新时期鱼水新歌。
  宋旌失踪的消息一出,松山村村民刘天明撑着小竹排,手拿自制带钩的4米多长竹竿不停地在黄龙大桥附近河中搜寻着。他早出晚归,任凭暴雨拍打着瘦小的身躯,烈日暴晒着黝黑的脸庞。
  住在河岸边的陂头村村民温房优,凭着对河道地形的熟悉、良好的水性和打捞的经验,迎着湍急的河水下水搜寻。看着他已经被水泡白的手脚时,妻子心疼地说,他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都在水里泡着。
  时间在煎熬中流逝。群众自发组织参与搜救的队伍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多个“水下探寻小分队”一次又一次潜入水中。
  宋旌何以赢得万千群众的爱戴?当宋旌牺牲的消息传来,他生前的事迹不断地浮现在人们脑中,记者从中找到了答案。
  宋旌在连队当司务长7年,每当看到战士们的衣服、鞋子破了,他总是不声不响地为他们缝补好,知道谁家有困难,他都热情伸出援手。战士们都把他当作好兄长,掏心窝子的话都愿意跟他说。战士余维发忘不了,1999年他母亲病重,就在一家人都为医药费发愁的时候,是宋旌把自己刚领到的工资全部塞给了他;战士苏仁伟忘不了,2002年淮河发大水,自己老家房屋被毁,是宋旌悄悄给他家里寄去了1000元;副连长李国良忘不了,2003年春节,如果不是宋旌主动替他留队值班,他就不能将早产的妻子及时送到医院。
  军分区后勤部职工刘东仁,家属没有工作,生活比较困难,孩子上学费用紧张。当他找到时任供应办主任的宋旌,想从公家借点钱时,宋旌马上从自己口袋里掏钱给他应了急。去年底,上级要人武部推荐一名困难党员补助对象,部里研究准备上报宋旌,但他却坚持把名额让给了另一位家属患了重病的战友。
  在宋旌办公桌案头的备忘录中,还记录着一些未尽的心愿:大学生士兵欧阳强家里收稻子,要带几个民兵去帮忙;寨下村军属谢章茂与对门家的谢华章自留地纠纷,要抽时间去调解。记下的都是平凡小事,却浸透着宋旌对老区群众的深情和牵挂。得知宋旌因救人牺牲的消息后,赣州军分区原司令员王俊杰说:“宋旌有这样的壮举,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因为他平日里就乐于助人!”
  全南县社迳乡老屋村83岁孤寡老人张四妹是宋旌“三送”联系对象,每月靠着低保金度日。宋旌把张四妹当作亲生母亲,对她关怀备至,经常提着猪肉、水果前去看望。当得知宋旌牺牲的消息,老人痛惜:“失去了一个好儿子。”
  全南县社迳乡党委书记朱家传回忆,宋旌亲民、务实,工作尽心尽责,经常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借助“三送”平台帮村里修路,关心困难群众。
  当宋旌牺牲的消息传回河南老家,不少村民当场泪流满面。“多好的娃子呀,咋说走就走了?”80岁的邻居宋中林记忆犹新:由于他身体残疾,家中缺少劳力,宋旌从上初中到高中都坚持每年帮助他割麦、拉麦、打场。每次回来探亲,总是不忘他这个远门子爷爷,带点土特产给他品尝。
  赣州军分区后勤部供应办主任朱龙强向记者回忆起了这样一段往事:2010年8月,宋旌在出差途中发现一名乘客中暑晕倒,他立即把这名乘客送到医院,并用身上仅有的260元钱交了住院押金。当医生要他在住院单“与患者关系”一栏上签字时,他毫不犹豫地写上了“亲人”二字。
  是啊,亲人。在宋旌眼中,人民群众都是亲人,他习惯将群众的利益举过头顶,将务实清廉恪守心间,激活红色基因,用实际行动生动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出的丰硕成果,用无私大爱铸就了桃江激流中那尊英雄丰碑。(李建华 记者刘珊伊 见习记者张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 赣南网

© 2013-2016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用微信扫一扫

赣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