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存留大量运河遗产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大运河无疑是北京重要的文化遗产。在3000多年的建城发展历史中,由于重要的历史、地理、军事、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漕运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其中隋唐时期是大运河尽端的边防重镇,元、明、清时期成为国家首都,是京杭大运河尽端的终点城市。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向北京晨报(微博)记者表示,大运河就是一条交通大动脉,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将北京的地位由一个地方城市逐步发展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北京市域范围内仍存留大量运河遗产,以元、明、清京杭大运河遗产为主,主要包括水利工程遗产和其他相关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国大运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 涵盖27城58个遗产点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京杭大运河(春秋至清)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整体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范围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此次由北京、天津、河北、杭州等8个省市共同参与的申遗工作,历经8年时间,申遗的内容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27个城市的58个遗产点。 大运河申遗一旦成功,不仅对保护大运河具有重要意义;对大运河今后的开发与利用也意义非常,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生前一直为大运河申遗奔走呼吁。他的助手,同时也是“大运河遗产小道”倡导者、运河研究专家齐欣认为,“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京杭大运河的价值和风貌传承千万年,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断流’。而更重要的是,与以往的文物景观不同,京杭大运河是一个流动的、还活着的遗产。所以必须在保护的同时还要考虑发展,发展中要涵盖保护,这才是我们申遗的目的。” |
![]() 大运河包括三部分 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市。大运河遗产的始建年代包括春秋、战国、汉代、隋唐、宋、元、明、清、近代,展现了大运河自春秋时期创建、隋唐至明清持续兴盛、近代衰落、现代逐步复兴的完整演进历程,前后历经2000余年,时间空间跨度之大世所罕见。至今,大运河山东济宁以南段仍有1100多公里正常通航。 |